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6年9月第596期—走进大稻埕茶商世界 新芳春茶行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7-09-14

1万


王连河,
1896年出生,福建安溪人,16岁时随着父亲王芳群渡海来台,其父本与王珍春合资经营「芳春茶行」出口茶叶到南洋,後来因为家乡盗贼横行,王家屡遭勒索,於是决定在1918年举家移民到日本政府统治下的台湾,隔年因合夥关系结束,芳春茶行解散,王连河衔父命买下台北市日新町贰丁目拾壹番地(今民生西路309号)两块地皮与房产,独资经营「新芳春茶行」。

 

台湾茶的兴起

台湾茶叶之种植乃英人约翰. 陶德(John Dodd18381907),他於1860年首次登陆台湾,4年後再度来台,考察环境後认为台湾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宜种茶,1865年,陶德乃引进福建安溪茶在台北丘陵地试种,这时候原在厦门英商怡记洋行的李春生经由推荐从厦门入台,担任陶德的买办,两人齐心齐力将台湾乌龙茶行销全世界,堪称「台湾乌龙茶之父」。

 

1881年从泉州府同安县来的茶商吴福老,开始种起了另一种包种茶,品质甚佳,日後茶商来台定居经营者日多。但包种茶起初是从大稻埕茶馆集散再出口到清国的福建厦门,然後由厦门配销到新加坡、爪哇等地。日治以後,起初仍维持这个模式,那是因为厦门的「妈振馆」(Merchant)提供了茶商与制茶工厂放款与汇兑的金融服务,进而掌握通路。到了1907年,情势丕变,日本政府以台湾银行为起点,建立起现代金融模式,布局流通网路,乃取代了妈振馆,连李春生的儿孙辈李景盛、李延禧都开起「新高银行」来了。

 

另一方面,中国内部局势动荡不安,茶叶品质也因此参差不齐,所以台湾包种茶乃趁虚而入,「新芳春茶行」成立之初,适逢局面大好,市场扩张到南洋、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井里汶(印尼爪哇)等地,1929年王连河继承家业,1934年自建洋楼。

 

老茶行迎接新时代

得空来到现在已经修复的新芳春茶行,不但一砖一瓦复原了,而且钜细靡遗地以图解及现代科技重现昔日热闹的茶行生活。这一栋3楼高的店屋,系连续三开间的街屋,纵深三进,因为量体大而有穿心廊及日月双井的设计,在空间分配上,有别於一般长屋设计,1楼前方为店面,後方为茶叶烘焙与加工厂及仓库等,2楼系办公与会客大厅,3楼则是公妈厅及家族起居空间,其中家具、木雕与楼梯扶手皆属技艺精湛之作品。
▲新芳春茶行以精细的图解重现当年茶行生活样貌。
​​(摄影/鱼夫)

 

中央立面上方有三角楣山墙,勳章饰之外以忍冬草花纹围绕,这是出自大稻埕名匠郭三川之手,其下为连绵不断之几何图形线脚;山头上方两侧均有女儿墙,有制作精美的小剑形栏杆,为了使山墙突出,又将中间牌楼退缩,形成观景阳台,台之下缘以托座撑起;边柱与间柱以方形柱头收束;外墙为浅褐色面砖。

 

新芳春茶行在讨论是否列入市定古蹟时,我正在攻读建筑博士,当时外选李乾朗老师的课程,李老师又正在进行勘察,有一回特地去现场学习,获益良多,後来在修复中也去了几趟拍摄记录,如今已经修复。我在现场买到一本报告书,总结李乾朗教授对茶行建筑的珍贵性评语如下:

 

新芳春的特殊之处,在於它把商店建筑与住宅合而为一。一般台北市的房子,比如迪化街、延平北路、万华等地都是单开间,大概67公尺,也就是18的宽度。但是新芳春是三个单间并连在一起,非常气派,虽然台北的确存在这种三间相连的大宅,但并不多见,可以想见当年王家到台湾经营茶叶生意时,规模定相当可观,是台北数一数二的茶庄。

 

文.图.摄影/鱼夫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