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玫瑰之地在这里! 与罗斯福路走过浪漫时光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1-07-19

更新日期:2021-07-19

发布单位:台北市政府工务局

6308

罗斯福路,是台北市目前唯一以外国人名字命名的道路(由於十大建设的推动,另一条以麦克阿瑟为名的麦帅公路被划入中山高速公路基隆台北段),罗斯福路的路名亦体现中美友谊的一段美好历史,二战期间,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开罗会议,担任居中协调角色正是小罗斯福总统,在所有当时跟中国同盟的国家中,是对中华民国最友善的总统。因受美国许多的支援,国民政府在播迁来台前就将台北市的这条路命名为罗斯福路,以为纪念。罗斯福路是台北市南区的主要交通干道,自一段至六段,两旁生活圈经过时代的变迁,不断衍生更丰富的城市风貌,十分值得欣赏探索。
罗斯福路中的「罗斯福」,系指二战时期担任美国总统的小罗斯福总统(居中),因为当时受了美国不少的支援,因此国民政府在播迁来台前就将台北市的这条路命名为罗斯福路(照片来源 国史馆藏,数位典藏号:002-020300-00023-022 革命文献—同盟国联合作战:开罗会议《蒋中正总统文物》)。
罗斯福路中的「罗斯福」,是指二战时期担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因其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也曾任美国总统,故在华人世界经常称呼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小罗斯福所属的罗斯福家族,是在17世纪中叶从荷兰移居美国,「罗斯福」(Roosevelt)是荷兰文中「玫瑰」(Roos)以及「地」(veld)两个字组合而成,故称之为「玫瑰之地」,因此,罗斯福路另一个别名是「玫瑰之地」,十分浪漫有趣。
1950年代中期时任台北市长的高玉树拍板决策拆除违建将罗斯福拓宽至40公尺 (照片来源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历史图资展示系统) 。
罗斯福路在公馆以北部分辟建於台湾日治时期,是城内通往城南的道路,在1950年代中期,由时任台北市长的高玉树拍板决策拆除违建,将道路宽拓宽至40公尺。但由於经费不足,没有铺柏油路面的预算,造成天气好的时候尘土飞扬、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在那之前美援起初并不补助地方政府建设,但因为高玉树市长争取,让当时美援公署协助编列了「市区道路改善补助费」的预算,罗斯福路一到四段才得以铺设柏油,也开启了美援道路的先例。
1945年,罗斯福路一段起点於爱国东西路分界点上圆环,现圆环已不存在,照片左方为专卖局南门工厂(照片来源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历史图资展示系统)
罗斯福路一段起点於爱国东西路分界点上圆环,现圆环已不存在,1945年航照图显示位於圆环左方是专卖局南门工厂,现为隶属国有的「财政大楼」,另南门市场也坐落於罗斯福路上,每天采买人潮络绎不绝。1907年(明治四十年),南门市场成立於台北市千岁町一丁目,1979年6月,配合台北市各行政区筹建行政大厦计画暂时迁至南海路临时位址,1981年6月20日,全体摊商迁入新建完工之商场营业;完工後,南门市场内部空间总面积约为2254坪,并分为地下一楼及地上一、二楼共三大区域:一楼以贩售烹调完毕,加热即食的熟食菜肴及精致糕点为主,齐备的南北货也是消费购买的重点;二楼经营百货、饮食,提供食衣的需求,舒适的空间规划不亚於百货商场;地下一层则以传统市场型态贩售生鲜蔬果、鱼、肉等。市场内汇聚了大江南北的家乡滋味,正统的上海菜、川菜、粤菜等菜系,更是口味道地、种类丰富,各种现成的面食、糕点、火腿、腊味都让人垂涎三尺,走一趟南门市场,道地的家乡滋味都能在此寻获。现今,南门市场大楼目前配合捷运万大线公共工程进行拆除重建,已於2019年10月搬迁至杭州南路的中继市场营业。
黑板树自屋顶上延伸开展,整间屋子被绿荫遮蔽。
而在南门市场对侧,罗斯福路与林森南路口骑楼上,有一株高达二十余公尺的黑板树,笔直地穿过二层的砖造厝,自屋顶上延伸开展,整间屋子被绿荫遮蔽,形成「树屋共生」的特别景观。
1962年国语日报社在罗斯福路二段旁的福州街10号自建六层大楼,是台湾报业史上首栋为办报而建的大楼(照片来源:国语日报社)。
台湾第一份以推行国语、普及教育为办报宗旨,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全文标注注音符号的中文报的国语日报社,在1962年於罗斯福路二段旁的福州街10号自建六层大楼,是台湾报业史上首栋为办报而建的大楼,1985年6月,国语日报社再迁入罗斯福路二段与福州街交叉口的十五层办公大楼。
1982年完工的台电公司总管理处大楼曾是台1980年代第一高楼(照片来源:国家文化资料库)。
位於罗斯福路三段242号的台电公司总管理处大楼,於1982年完工,27层楼、114公尺的楼高曾是全国第一栋超过100公尺高的建筑,现台电大楼完工虽已39年,仍不断挑战自己,透过智慧建物能源管理系统,监控分析并调控大楼电力、温湿度与二氧化碳浓度等能源使用与排放,一年可节电超过160万度、节水近4千吨,因而获得美国绿建筑认证LEED既有建筑改造最高等级的「白金级认证」,全世界亦仅约400栋建物获此认证。迄今仍耸立於公馆商圈。
台湾大学的前身是1928年日治时期设立的台北帝国大学(照片来源:台湾古写真上色,影像经数位上色)。
台湾大学,其门牌位於罗斯福路四段1号,是台湾第一所现代综合大学,前身是1928年日治时期设立的台北帝国大学,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後,易名「国立台北大学」,1945年12月正式定名为「国立台湾大学」。
台北市政府邀请以色列艺术家Yaacov Agam於正面外墙制作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水源之心》,於2010年5月落成
位於罗斯福路四段92号的水源大厦兴建於1953年,在1977年改建後1980年重新开幕,为公馆商圈中心,紧邻公馆捷运站,附近有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铭传国小、民族国中、南华国中等多所学校,文教气息浓厚。2010年以色列艺术大师Yaacov Agam(亚科夫.亚刚)为水源市场外墙进行大改造,创作出名为《水源之心》的公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市场摊商、里长、各楼层使用单位等,也配合更新遮雨棚、铁窗除锈等,积极改善周边整体环境,落实公民参与。其四面缤纷的几何色彩造型变化,象徵台北的多元文化色彩,同时也呼应生生不息的水源意涵,大楼美丽外观是摄影好手一展长才之地。
美援道路纪录-罗斯福路二段拓筑工程完工後 (照片来源: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网)
1921年铺设完成的铁路新店线(万华至新店,俗称万新铁路,途经万华区、中正区,直达文山区,位於现今北接艋舺大道,南接罗斯福路5段150巷的汀州路上,换言之,以前汀州路是铁道,而不是沥青舖面道路),兴建目的是为了便於接驳运送文山区煤、木材及茶叶等产业资源,後来则为兼具观光及通勤铁路的功能,载客状况以1957年最佳,是早期台北人游碧潭的热门路线;50年代美国白雪滑水团在碧潭表演,众人更是争相搭乘新店线火车前往观赏,惟随着公路运输发达,载客量逐年税减,最後於1965年停止营运,於是在已拆除的铁路上兴建道路,就是今天的罗斯福路五~六段,目前在罗斯福路五段与景隆街交叉口处附近仍留有万新铁路意象。
罗斯福路,是台北市目前唯一以外国人名字命名的道路。(DSC_4579)
罗斯福路像是一条饶富色彩的时光通道,路的最初有着国家金融心脏的中央银行、汇聚四方道地家乡美食的南门市场,接着是以人文教育为宗旨而创办的国语日报社、创校近百年的台湾第一学府台湾大学,一旁还有一栋建筑物本身即为公共艺术的水源市场,最後是经历台北煤矿兴衰的万新铁路遗址。空闲时不妨试着走进这条多采多姿的时光通道,细细地品味它的风华过往吧!

相关照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