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繁华盛景忆往日 长安东西路百年变迁史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1-08-31

更新日期:2021-08-30

发布单位:台北市政府工务局

4491

站在中山北路一段上,以此为界往东为长安东路,往西为长安西路。长安西路以淡水河侧的环河北路为始到中山北路,长安东路则以中山北路为始点到新生北路,向东与八德路二段相接。「千秋街」、「建成街」是长安西路的旧称,「四条通」则是长安东路旧称,当时是大正町最宽的一条,亦是台北市的金融政治重心,政府高级官员及各行库总经理、重要行员都曾居住在这一带高级住宅区。随着历史的推进,长安东西路均经过数次改造、拓宽及展延,历经超过一世纪的变迁。 
当代艺术馆建筑采二层楼左右对称建筑,1921年刚落成时仅有照片中的这一排办公室与教室建筑。(照片提供:工务局)
长安西路39号,现是「台北当代艺术馆」及「建成国中」的所在地。「当代艺术馆」原为「台北市政府」办公厅旧址,而其前身是1919年成立的「台北厅台北诏安寻常小学校」,校舍是1921年由台湾总督府所兴建,主要采用红砖与木材二种材料,建筑风格包含「英格蘭砖造建筑」与「古典建筑」元素。1922年改名为「建成小学校」(けんせいしょうがっこうKensei Shōgakkō),全名为「台北市建成寻常小学校」,为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八所小学校之一,该校是专门为台北城内与大稻埕一带的日籍学童所设,其建筑与校园规模均比一般公学校要大一些,1940年後改称「建成国民学校」。 
建成小学校成立於1919年,光复後建成小学形同废校,原校舍则作为台北市政府办公厅舍,黑屋瓦屋顶与塔楼是日治时期公共建筑设计常被使用的形式。(资料来源: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 httpstm.ncl.edu.tw)
1945年二战结束後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数十万日籍人士及其家眷返日,此座原为日籍学童就读的学校则形同废校,彼时新成立的台北市政府,原欲以日治时期日本政府设立的市政中心「台北市役所」做为办公场所,但因省政府需用,台北市役所成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厅舍(後来的行政院中央大楼), 台北市政府则入驻建成小学校校舍。 
台北市政府旧厦(原建成小学校)此张照片仍可看到当时的黑瓦屋顶,市府迁离後曾进行修复工作屋顶已不是黑瓦了。《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联合目录》(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feb01.html)
1950年起,台湾少见的市徽标志镶在台北市政府旧址(建成小学校校舍)的钟楼上。不过,旧址 2000年整建时,顺道拆除了钟楼上的台北市徽。其内部结构,在中央入口大厅为挑高屋顶,二楼集会堂的空间跨度相当大,内部走廊与外窗均作弧拱状,是当时台湾砖造建筑常见的结构。1950年时增建突出方亭後,就未再增建了,此建物规模大抵定型。後来因为台北市政府组织编制日渐扩大,旧址己不敷使用,故1994年市政府从该旧址迁至信义区新落成的台北市市政大楼使用迄今。 

1996年,闲置的市政府旧址被指定为市定古蹟,并展开修复整建。而1990年位於华阴街(旧址附近)的建成国中校地因台北市政府办理台北转运站BOT案,而面临废校争议,经过学校努力争取与协调後,台北市政府允诺拨用旧址的两翼部分作为建成国中校舍。故2001年整建後旧厦建物分为两部分来使用,正面建筑物及集会堂部分,成为台北当代艺术馆(原取名为「台北第二美术馆」),两翼建物及其周围空地则成为台北市建成国中的教室用地,这也是全台湾唯一学校与美术馆使用共同建物的例子,而从建成国中是无法进入当代艺术馆的喔。 
「台北市卫生院」现在是「中山茶书院」和「中山藏艺所」,由社会局委托喜憨儿基金会经营利用,以另一种风貌将古蹟呈现在大家眼前。(照片提供:工务局)
往东行,来到长安西路15号的「中山茶书院」和「中山藏艺所」,该处於1921年台湾日治时期兴建,为两层楼砖造建筑,日治时期是台北州地方政府公设的「职业介绍所」,战後转为台北市公共卫生执行场所 ,时称「台北市卫生院」,之後更名为「台北市政府卫生局」,一直使用至1994年,随着台北市政府搬迁到市府路一号而迁出,因建筑极具保存价值,被公告为市定古蹟。 

该建物2000年转由台北市政府社会局管理,三年後於此成立身心障会馆,提供身障者活动交流。一直到 2015 年,社会局委托喜憨儿基金会经营及规划利用,2017年替建物重新命名、定位与宣传,让历史古蹟以另一种风貌呈现在大家眼前。该栋建筑设计采折衷主义,外观是简洁的现代建筑,但其木窗、横带的装饰却拥有古典意味,整体建筑表现出1930年代的欧风气息。此外,在建筑内部其梁柱、楼梯等结构采用原木打造,让回廊与走道的内部装潢呈现另一番典雅风味。 
中山市场现况1楼为卖场,2楼以上则规划为台北市府其他所属单位来使用。(照片提供:工务局)
「中山市场」位於长安西路3号,设立於西元1917年(大正6年) ,是台北市少数自日治时期兴建的传统市场,因位於御成町二丁目故名为「御成町市场」,又於昭和时期改名「昭安市场」。市场原始为一座典雅木造建筑,历经改建又因位於中山区中山北路旁 ,遂於1961年更名「中山市场」,直到1981年再改建为大楼。 
超过一世纪的中山市场,虽然曾经历一场火灾,却仍不影响市场生意,里面迄今仍有许多超人气的美食名摊。(照片提供:工务局)
中山市场於1984年落成启用开业迄今。市场1楼为卖场,2楼原本规画为菜市场,但因来设摊铺的数量不多,大都集中於1楼营业,故後来2楼以上则规划为市府的其他所属单位来使用。现今中山市场历史超过百年,一世纪的岁月经过多次改建,又於2011年底经历一场火灾,却仍不影响市场生意,里面迄今仍有许多超人气的美食名摊。 
「满乐门」的拱形骑楼可见柳安木天花板及支撑的长条杉木木桩,常常吸引着过往的行人驻足欣赏。(照片提供:工务局)
中山市场对面的长安西路2号为满乐门,日治时期正位於「四条通」上,这栋有着巴洛克风格的红砖楼,是一幢美丽的老建筑,建於1920年左右,第一代主人於此处营业,後来卖给了日治时代有名的生意人林根藤,开了一间和发食品行,专卖日本进口巧克力和饼乾,是当时台北城有名的高级零食店。後来,因林家投资失败,这间建物转了几手,多年无人入住,年久失修,荒废残破。一直到2003年,企业家曾朝满将它买下,并费心从台南请来有60年古蹟修复经验的老师傅及其团队,用最好的桧木、保留原本的圆形砖,以及一片涂糯米、乌糖汁的三合土墙,耗费8个月时间进行修复,最後终於让老屋回复往日风华,为庆贺老屋的重生,曾朝满为它取了个充满意义的英文名字「Monument」(中文意思”纪念碑”),让这栋充满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在命名上展露无遗,中文音译满乐门。其古色古香的外观配上浓浓怀旧的名字,拱形骑楼可见柳安木天花板及支撑的长条杉木木桩,也兼具实用性及装饰性,常常吸引过往的行人驻足欣赏。 

故蒋经国先生官舍位於长安东路一段18号,可以说是蒋经国先生来台以後的第一个官舍。早先,这栋日式房舍原是华南银行董事长的宿舍,後来总统府徵用後,就作为蒋经国先生一家人住的官舍。在日治时期,台北市的一条通到十条通,可以说是日本高级官员的豪华住宅区,光复以後这一带还是优雅的高级住宅区。蒋宅正位於当时的四条通,建筑是日式平房,整体结构呈一个「L」型并附有一个大庭院。1969年因长安东路要拓宽,而此栋日式宿舍也被拆除,而蒋经国先生一家人也迁至七海寓所,现址是一座大型商业大楼,已不复见当时景像。 
「中山基督长老教会教堂」因庄严典雅的仿英国哥德式教堂而闻名,其当时兴建资金为台日基督徒共同筹募,所以成为台湾首座台日二方的基督徒可以共同作礼拜的教堂。(照片提供:工务局)
「中山基督长老教会教堂」座落在长安东路一段与林森北路交叉口,日治时期正位於「大正町」,因此中山基督长老教会原名为「圣公会大正町教会」,教堂於1937年正式落成并启用。在此之前约1930年代中期,长老教会原以民房充当教堂,之後决定於原址兴建新教堂,资金方面则由当地台籍基督徒与日籍基督徒合力筹募,也因兴建资金为台日基督徒共同筹募,所以成为台湾首座台日二方的基督徒可以共同做礼拜的教堂。该教堂是一座三层楼建筑物,外观以褐色洗石子搭配白色墙面,钟楼屋顶采用浅蓝色加上同色十字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它也因庄严典雅的仿英国哥德式教堂而闻名。 
现在教堂土地已不似以往宽阔,而长安东路也由日本时代的四条通变成了交通要道,教堂静静的伫立在此看着周边的变化。(照片提供:工务局)
「中山基督长老教会教堂」的方位是采坐西朝东,建筑结构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加强砖造与木屋架混合构成,屋内的悬挑式英国椽尾屋架支撑(Hammer-beam)承载屋面,形成宽阔的礼拜堂,教堂外观墙体为砖造,外表粉刷水泥漆,再佐以洗石子做为外饰,作工十分精致。此教堂具有三层楼的尖塔、钟楼,搭配彩绘玻璃窗,教堂中,左为司会,右为证道的配置方式,均与全世界圣公会教堂的特色相同。1996年,台北市政府因为其建筑的重要性,而指定为市定古蹟。而教堂也因为长安东路的拓宽,土地被徵收,导致现存的教堂土地已不似以往宽阔,长安东路也由日治时期的四条通变成了交通要道,但教堂仍庄严地伫立在此,看着周围物换星移。 
现在的中山女高周边大树已成荫,但仍大约可看到建物仍保存的很好。(照片提供:工务局)
长安东路二段141号为「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简称「中山女高」,早期在联招时期,是女生志愿前三名的学校,而这座历史悠久的学校前身,是1897年日本政府设置於士林的「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一附属女子分教场」,隔年因依据「国语学校第三附属学校规程」将第一附属女子分教场,改名为「台湾总督府国 (日) 语学校第三附属学校」,教学内容以技艺为主,包括:日语、造花、编织和裁缝,故当时又称为「士林女子学校」,开启了当时台湾女子技艺教育的篇章。到了1902年,该校又改名为「台湾总督府国(日)语学校第二附属学校」,是日本政府提供台籍女子唯一的公立「高等教育」学校,1908年迁至「艋舺公学校」(即现今老松国小),後於1910年更名为「台湾总督府国 (日)语学校附属女学校」,而1915年又再度迁移至当时的西门町三丁目11番地的後菜园,自此终於建置了完整且独立的校舍。 
日治时期之台北第三高女,一开始是1897在士林设立的国语学校第一附属学校女子分教场,经多次迁校及改名最後座落在长安东路的现址,此照片为该校位於西门後菜园之校舍。(资料来源: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httpstm.ncl.edu.tw)
1919年1月「台湾教育令」颁布,将原有校名从「台湾总督府国 (日) 语学校附属女学校」更改为「台湾公立台北女子高级普通学校」,实施台湾女子高等普通教育,目的是为养成妇德及教授生活知识与技能,更附设全台唯一的女子师范科,提供女子教育员培训功能。1922年,因日本政府再次公布新的「台湾教育令」,再次改名为「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学校」,采四年制培育国小师资,教学内容也修正成与在台日人女子一样。1936年决定从西门後菜园迁移至朱厝仑附近(即现址)重建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式的校舍。 

台湾光复後,校名更名为「台湾省立台北第二女子高级中学」,1967因台北市改制为直辖市,该校因此更名为「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历经百年文化薰陶,中山女高也培育出不少杰出校友,包含总统蔡英文、名主持人陶晶莹、金钟奖新闻节目主持人方念华及演员吴蒨莲…等不胜枚举。 
1956年航测图上长安东、西路已辟建延伸至中山女高附近。
长安东西路有一部分路段,位於旧台北城内及日治时期大正町,蕴藏丰富的历史故事及特殊时空背景,欢迎您来这里,遥想它当年的风华絶代,细赏尚存的古蹟建筑物,再一次感受台北市的无声变迁。

台北地名小科普:
大正街(後来改成大正町)是日治时期的都市开发案,一至十条通均位於此开发案内,後来大正街改为大正町,町内巷道如下:
  • 一条通(市民大道二段)
  • 二条通(中山北路一段33巷)
  • 三条通(中山北路一段53巷及林森北路67巷)
  • 四条通(长安东路一段)
  • 五条通(中山北路一段83巷及林森北路85巷)
  • 六条通(中山北路一段105巷及林森北路107巷)
  • 七条通(中山北路一段121巷及林森北路119巷)
  • 八条通(中山北路一段135巷及林森北路133巷)
  • 九条通(林森北路138巷及145巷)
  • 十条通(今已成为南京东路而不存在)

相关照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