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6年9月第596期—卖鞋最专业 服务最贴心 沅陵专卖皮鞋一条街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7-09-14

6928

时光缓缓流淌

繁华喧嚣虽散去,但城内丰厚底蕴正悄然升起

伫立於昔日台北城最繁华区段的沅陵街和城中市场,因附近政府机关、公司行号林立,人潮聚集,商业活动兴盛,服饰、百货、餐饮等店聚集;今日,繁华、人潮虽消退,但沉淀积累的深厚人文却持续发散、引人流连……

台北画刊106年9月第596期—卖鞋最专业 服务最贴心 沅陵专卖皮鞋一条街
1931年沅陵街街景。(图/台北市立文献馆典藏)

站在重庆南路、沅陵街口,有两座醒目的装置艺术—光亮的男士皮鞋与色彩鲜艳的高跟鞋,吸引人走入铺设平整并镶嵌着脚印与鞋印铜版砖的人行徒步区,这短短12百公尺的街道,就是着名的沅陵皮鞋街。当年,「买鞋就要到沅陵街」的盛况,对老台北人来说仍记忆犹新。

 

说起沅陵街最繁荣热闹的黄金时代,沅陵鞋坊老板娘黄丽兰笑着回忆说,她还记得30年前台湾经济起飞,消费畅旺,过年时人潮总是将店里挤得满满的,外场的客人需要一双鞋,还得请客人一个个传话进柜台,由柜台人员找好鞋,再透过客人接手高举、一路传到外场,生意好到连吃饭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台北画刊106年9月第596期—卖鞋最专业 服务最贴心 沅陵专卖皮鞋一条街

 

城内走一回 从头到脚行头齐备

虽然现在沅陵街以鞋街闻名,但早期也是各种摊商、店家林立,後来随着商圈发展与商业型态改变,195060年代衡阳路、博爱路布庄兴起,周边也慢慢形成服饰、百货市集。沅陵商店街促进会理事长张渭隆说,这一区块长久以来是台湾政经、文化发展中心,人潮多,周边的商业也相当繁盛,当时台北人要买东西都会到这里,来附近买布、订作服饰後,自然有买鞋的需求,鞋店也就渐渐聚集,越开越多。台北画刊106年9月第596期—卖鞋最专业 服务最贴心 沅陵专卖皮鞋一条街
▲沅陵街鞋款样式多,全家大小可一次购足所需。(摄影/梁忠贤)

 

1965年开业、堪称沅陵街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鞋店—华儿美女鞋专卖店老板廖肇三回忆,一开始他在衡阳路帮人卖鞋,累积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同时嗅到鞋业商机後,便选择在沅陵街开业。他说当时街道两边的骑楼聚集许多卖布鞋、功夫鞋的摊贩,随着经济发展,价格公道、款式多样齐全的皮鞋店一家家开,全盛时期整条街有三分之二都是鞋店,还有老师傅可帮顾客解决鞋子的各式疑难杂症,沅陵皮鞋街之名不胫而走。

 

因地处台北行政核心,来沅陵街逛街买鞋的多是公务人员、上班族。在地经营鞋店30多年的黄丽兰形容:当年许多官夫人到博爱路的布庄订作旗袍、买华服,就会顺道绕来沅陵街买双鞋。台北画刊106年9月第596期—卖鞋最专业 服务最贴心 沅陵专卖皮鞋一条街
▲沅陵街女鞋价格实惠,适合上班族选购。(摄影/梁忠贤)

 

不畏商业型态改变 以优质服务取胜

随着台北商业重心慢慢东移,加上越来越多的百货公司、大卖场兴起,消费型态改变,使沅陵街也受到影响与冲击,人潮不再汹涌。但是经常来沅陵街逛街买鞋的周小姐却认为,服务好又有历史的老店总是让人多一份安心,如果有需要买鞋,还是习惯来这里逛逛。也有人带着孩子来买鞋,对着老板娘说:「阿姨,你一点都没变,跟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样;还是来这里买鞋最亲切、舒服,就像回家一样。」台北画刊106年9月第596期—卖鞋最专业 服务最贴心 沅陵专卖皮鞋一条街
▲许多老台北人习惯到沅陵街购鞋,甚至带着儿孙前来挑选。(摄影/梁忠贤)

 

 

目前沅陵街经营超过30年以上的老鞋店虽屈指可数,但每一家也随着时代精进,力朝精致化发展,走出自我的特色。黄丽兰认为,以前一双鞋可走遍天下,但现在鞋款类型百样,协助顾客找到一双真正合脚的鞋,是服务端最重要的课题,现场试穿最能直接感受鞋子的舒适度与好坏,这也是实体店面无法被网路购物取代的优势。台北画刊106年9月第596期—卖鞋最专业 服务最贴心 沅陵专卖皮鞋一条街

 

宾士皮鞋老板陈威良表示,既然名为皮鞋街,款式要多才有竞争力,尤其许多熟客从年轻时买自己穿的鞋,到现在帮孙子买鞋,绝对要让老顾客买得开心。而且他对於自家严选Made in Taiwan的鞋子品质挂保证,更为顾客尽力备齐各式鞋款,一次满足所需。

 

结合相关产业 活络商圈活动

为活络商店街的发展,沅陵商店街每年会以封街拍卖的形式吸引人潮,并搭配特殊节日举办活动,如已连续举办12年的「台湾好鞋好袜嘉年华」,就是结合彰化社头的织袜公会,行销穿好鞋、穿好袜之余,也致力推广国产品。此外,陈威良提出,这几年来台北市政府极力发展城中商圈,整合几条特色街道形成大商城,若再连结北门商圈、西门町的人潮,沅陵商店街人气回归指日可待。台北画刊106年9月第596期—卖鞋最专业 服务最贴心 沅陵专卖皮鞋一条街

▲镶嵌在地上的鞋印铜版砖,呈现沅陵街的在地特色。(摄影/梁忠贤)

 

文/王瑞芬 
摄影/梁忠贤
图╱台北市立文献馆典藏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