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6年9月第596期—谢里法 书写台湾美术运动演义的画坛「鬼才」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7-09-15

4178

台北大稻埕就像是巴黎的蒙马特,或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在台北大稻埕出生的艺术大师谢里法如此形容他的故乡,在他心目中,这些地方都是人文、艺术、思潮荟萃的重要场域。

 

「大稻埕三部曲」重现美好年代

1938年,谢里法出生於台北大稻埕永乐町二丁目94番地(约在今迪化街的台北霞海城隍庙斜对面)。从小他就展现对绘画的兴趣与天分,并受大稻埕文化艺术氛围的影响,1955年即进入台师大美术系,接受廖继春、林玉山等台湾前辈画家的指导,1964年前往法国深造,1968年旅居美国,回国後开过数次画展,并着作多本艺术理论、艺术史和小说。版画家廖修平曾经在谢里法〈牛犇牛〉个展的介绍影片中,形容「谢里法是一个鬼才」,绘画和写作都非常杰出。

 

谢里法所撰写的《紫色大稻埕》、《变色的年代》和《原色大稻埕谢里法说自己》等书,宛如「大稻埕三部曲」,《紫色大稻埕》更被改编为电视剧,以历史空间再造的「新芳春茶行」作为拍摄场景,引发话题。

 

从他的着作中,可以寻到许多跟大稻埕有所渊源的画家身影,如:〈水牛群像〉浮雕作者黄土水、绘画〈扒龙船〉的蔡雪溪、〈南街殷赈〉的郭雪湖等,更看到以「波丽路」西餐厅、「山水亭」台菜馆为重要艺文舞台的台湾新美术运动的美好年代。

 

窥看1920年代的时代心灵

大稻埕国际艺术节发起人周奕成如是说:「从我个人所关心的面向上来说,谢里法先生是带领我们窥看1920年代艺术家之时代心灵的人。」他表示,70多岁的谢里法,和郭雪湖、李石樵、杨三郎相差一个世代,他可能因为和这些前辈画家有亲身接触和深度理解,或因当时他们的意见和性格都颇浓烈,故在写《紫色大稻埕》时,他是以一个「从旁观看」的角度,并把他们的对话和情态记录下来,让人物在小说里自己出场表演。他认为,「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是画家之间,以及画家和企业家、政治家、外交官的对话。是192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对台湾人定位、对艺术本质的想法,我认为它是一本艺术思想小说。」

 

而谢里法自己是这麽解读的:「我是大胆假设,却不求证。」因为他认为,很多人物史事如果不是透过此种虚拟、想像或小说的形式呈现的话,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留意到这些,但透过他这样的抛砖引玉,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甚至史学家对此加以研究。或许可以如此比喻,他曾撰写过的《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若是美术上的《三国志》的话,那麽《紫色大稻埕》就是《三国演义》,更能活灵活现地重现台湾新美术运动的辉煌年代。

 

谢里法就宛如一座历史桥梁,而周奕成也讲出许多人的心声:「幸好有谢里法,我们这代人才能够多知道一些当时台湾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激昂、探索和苦闷。」台北画刊106年9月第596期—谢里法 书写台湾美术运动演义的画坛「鬼才」

 
 

文/许丽芩 
绘图/
JamesLee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