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6年10月第597期—音乐世代相传的DNA 精调细琢的制琴之路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7-10-25

3993

原住民在音乐界人才辈出,除了我们熟知的歌手,乃至於在世大运开幕式风靡全场的泰武古谣传唱队外,台北天母也隐居着一位原住民国宝级音乐工作者——陆光朝,拥有捷克的「小提琴制造师」(Master Violin Maker)专业证书,是目前台湾极少数集修琴、拉琴、调音、手工制作小提琴技艺之大成的Pro级音乐职人。
▲陆光朝迈向专业提琴制造师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他仍乐此不疲。(摄影╱杨智仁)

 

天赋音感  勤练技艺

出身台东卑南南王部落,父亲是原住民音乐家陆森宝,陈建年喊他舅舅,张惠妹住在邻村,陆光朝从小没学过乐器,却能准确判断有没有走调:「都说原住民有天赋的好音感,也许是吧。」自嘲「坐不住」的他自小便离家,进过修道院、念过军校,当过警察、导游,辗转进了乐器制造公司当业务,43岁才开始担任提琴维修助手,某日因缘际会下被老板叫去捷克学习专业提琴维修,开启了他人生的转捩点。

 

「当时根本菜鸟一个,什麽都不会,差点被赶回来。」捷克老板给他两星期时间,每天只做一项工作:为小提琴镶边条,看来简单,实则不然。他收起贪鲜急躁的个性,认真学拚命做,两星期後,老板默默交代了另一项工作,「那时就知道我过关了。」拚了半年拿到证书,体重足足掉了20多公斤,家人接机时差点认不出来:「好像从海关飘出来的一具骷髅。」

 

业界人称「陆大胆」的陆光朝,不论是17世纪义大利名琴Stradivarius18世纪的Guarneri Del Gsus,还是其他数百年历史、身价上亿的古琴、名琴,无所不修。有些琴本身做工不佳、频组差异太大,修复难度极高,他也来者不拒:「亲自动手修,技术才能更上层楼,希望这些历尽沧桑的琴有机会重现风采。」修琴时,他会模仿使用者的运弓技巧、用琴习性去微调,务使琴回到「让使用者用起来顺手」的最佳状态。但他也笑称自己最怕遇到敏锐度极高的使用者:「因为有些声音根本听不到,无从调起。」这时只能仰赖与使用者对谈,透过语言或文字描述来判读,再试图修复,「因此修琴师不只技术要好,倾听、沟通技巧也非常重要。」
▲修制提琴需要众多的工具及精巧的技术。(摄影╱杨智仁)

 

他曾花一星期只为修复一把古琴,完工当天夜里,梦见白发老外来道谢,隔天翻找资料,发现梦里老者竟是古琴制造者。那彷佛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至今想起仍令他感动不已。这就是陆光朝音乐入魂的人生,日复一日,他乐此不疲。



文/锺文萍 
摄影/杨智仁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