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6年11月第598期—原为卧虎藏龙的台北高校 梁实秋就在这里完成《雅舍小品》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7-11-16

4399

台北画刊106年11月第598期—原为卧虎藏龙的台北高校 梁实秋就在这里完成《雅舍小品》
位於台北云和街小巷内的梁实秋故居在日本时期的地号是「古亭町
204番地」,台湾总督府自1922年开始规画「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1926年易名为「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简称台北高校,乃为未来台北帝国大学筹设预备未来的学生,这所学校是当时日人从中学起刻意培养精英中的精英、秀才中的秀才, 7 年制接续大学教育,卒业後要选择进入日本「内地」或台北帝国大学(现在的台湾大学)通常都可以优先录取。

 

雅舍前身为人才济济的台北高校

由於学生都是人中之龙,所以在社会上的地位甚至到了即使胡作非为都会受到容忍的地步。徐圣凯着《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一书,开宗明义引有「台湾史怀哲」之称的台北高校校友陈五福医师的回忆:

 

从中学进入高校後,「头发由剃得光光变成可以蓄发,有的同学弊衣、破帽、不修边幅、穿木屐、腰部绑着长条毛巾,随风摇摆,那种旁若无人顾盼自雄的模样有如战国时代的浪人,但是学校却可以视若无睹,任其存在。」

 

也有曾任经济部次长的校友杨基铨回忆当时学生嬉闹情形:

 

宛然是二次大战後西方一时流行的嬉皮模样。学生们在校庆时,常结队进出街头,跳舞、游行,警察并不干涉,反而保护,社会人士也对此表示谅解。

 

大体说来,台北高校的学生後来对国家影响深远,毕业生除了李登辉先生担任总统外,其余政坛重要领导位置如五院院长等,也有许多人曾就读该校,甚至有日籍毕业生後来返回其日本本国後,更上层楼获得诺贝尔奖,虽然俗话说:「有状元学生,无状元老师」,但要教导如此优秀的学生也得在学术成就上具有一定的分量。

 

梁实秋於故居 完成《雅舍小品》

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党政府接收台北高校後,废除其校另成立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也就是今天台湾师范大学的前身,原教职员宿舍群也改由张儒林、梁实秋、甯杼等人入住使用。梁实秋则於1952年入住本宅,19591月搬离,是他辗转来台後的第1间宿舍,这栋建物为一层楼的木造独栋建筑,占地81坪,建坪为30坪,1933年间落成,属日本时代高等官舍第3种,原是台北高校英语教授富田义介的寓所,模仿高等文官之「和洋二馆」形式,采中央走廊型设计,但因空间不足,乃将室内空间布置为和、洋混搭,如此一来在进入玄关後即非为榻榻米的广间,而是有沙发椅组的洋风客厅,其余私人活动,则仍保有日式传统台所(厨房)、浴室、押入(壁橱)、食堂、坐敷(客房)、寝室、居间(家族团聚的厅房)等规画。台北画刊106年11月第598期—原为卧虎藏龙的台北高校 梁实秋就在这里完成《雅舍小品》
▲梁实秋故居全景。(摄影/鱼夫)

 

在梁实秋的作品里,我喜读他的「雅舍」散文系列,他学贯中西,博通古今,文章如行云流水,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有若天成,而「雅舍」的意思,则是梁实秋自号其居所。

 

1938年梁实秋因中国北方战乱而转赴重庆,时序为1939年至1946年间,他在北碚区郊外和吴景超夫妇合购一小院屋,为方便邮差递信,乃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之名,将居室命名为「雅舍」,从此即以雅舍自号其後的住所,且对「雅舍」极为眷念,曾云:「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不过梁实秋的雅舍系列大作除了第1集写於重庆外,其余3集都是在台北完成的,看来居台期间生活稳定,乃文思泉涌、创作力旺盛,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於是在2005年时,针对梁实秋故居进行调查研究,2010年修复竣工;现在来到梁实秋故居,门前有株面包树据说是他最为怀念者,1973年移民美国的梁实秋曾在他的70岁生日时写了一首诗来缅怀墙角的面包树:

 

恼煞无端天未去,几度风狂,不道岁云暮。莫叹旧屋无觅处,犹存墙角面包树。目断长空迷津度,泪眼椅楼,楼外青无数。往事如烟如柳絮,相思便是春长验。

 

文.绘图.摄影/鱼夫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