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3年2月第553期—原住民古文物特展 在台北看见文化结晶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03-26

4047

原住民古文物特展 在台北看见文化结晶

台北画刊103年2月第553期—原住民古文物特展 在台北看见文化结晶描述八十年前惨烈战役的电影《赛德克巴莱》中,莫那鲁道起义前说道:「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雾社事件後,莫那鲁道饮弹自尽,除了遗体被送到台北帝大展示外,并未留下任何遗物。日前台湾博物馆整理文物,赫然发现帐册上「贝珠踝饰」所有者的日文片假名,竟就是莫那鲁道,意外成为他碧血英风的再次明证。

如今,这份饰品加上全台原住民族共三十余件古文物,即日起在凯达格兰文化馆展出。
台北画刊103年2月第553期—原住民古文物特展 在台北看见文化结晶▲目前在凯达格兰文化馆展出的原住民族珍贵文物,值得前去一览各族精华。(摄影/王能佑)


珍贵文物诉说历史故事
以贝珠踝饰而言,它是由白色砗磲贝珠、黑色玻璃珠及方形穿孔贝片串联而成,只有馘首(出草)两次以上的男性才有资格配戴於踝部,象徵勇士身分,而且还会随战功增加精致度。

台湾原住民各族的传统文物十分丰富,不过随着政权更迭及战乱喧嚣,纷纷脱离原先部落,流向日本、台湾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例如国立台湾博物馆、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北投文物馆等。

1929年,日本佐久间财团积极蒐罗全台古物,莫那鲁道当时即以2日元出售他的贝珠踝饰。後来佐久间财团将所有收藏品移交台湾总督府博物馆,接着日本战败撤出,这些文物就留在今天的台湾博物馆。

台北画刊103年2月第553期—原住民古文物特展 在台北看见文化结晶▲贝珠踝饰是当时由莫那鲁道所售出,此次首度公开亮相。(摄影/王能佑)

除此之外,其他族群也都有属於自己的故事。例如牛皮甲,是兰屿雅美族(Yami)与菲律宾巴丹岛伊巴丹族(Ivatan)系出同源的证据。这两个隔海而居的族群,不但语言相近,还拥有类似的有形、无形资产,如钓鱼针钩、巴丹山药、巴丹刀、金银玛瑙、飞鱼四刀切法、古谣等。尤其达悟族人喜欢用鞣制皮革制作盔甲、衣服、雨衣等,而巴丹岛盛产黄牛皮、水牛皮,因此雅美族人每次出海,必定会从巴丹岛带牛皮回来。

台北画刊103年2月第553期—原住民古文物特展 在台北看见文化结晶▲全球仅存的雅美族牛皮甲,十分珍贵。(摄影/王能佑)

还有西拉雅族的新港文书也弥足珍贵。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期间,传教士为了传教及推广政务,不仅学习当地的新港语,也以罗马拼音教导他们书写自己的语言。当时原住民与汉人签订的土地契约,即以新港语写成,俗称「番仔契」,後世称「新港文书」。目前,新港文书还有一百四十多件留存,年代最晚的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距荷兰人离台已有一百五十余年,显示罗马拼音影响西拉雅族甚久。

台北画刊103年2月第553期—原住民古文物特展 在台北看见文化结晶▲俗称「番仔契」的新港文书真迹。(图/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务委员会提供)

另外,凯达格兰族用来盛酒的天然螺壳,称作「螺碗」。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伊能嘉矩至淡水考察时,曾看见平埔族人将糯米或番薯酒装於螺碗里,两人互拥共杯而饮,透露出浓浓的分享及友好之意。而纹面用的敲槌、刺针棒、墨斗、墨葫、墨盒,见证了太鲁阁族男子馘首、女子织布,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排湾族的陶质公壶、母壶、阴阳壶,是嫁娶的聘礼、祭祀的名器,意义非凡。无袖短衣亦彰显了巴则海族独特的织艺。
台北画刊103年2月第553期—原住民古文物特展 在台北看见文化结晶▲陶壶被称为排湾族三宝之一,可象徵身分地位或做为聘礼。(摄影/王能佑)

这些珍贵文物长年分散在各地博物馆,鲜少齐聚一堂向世人揭开面纱,台北市的「在首都看见原住民经典:台湾原住民族典藏精品联展」即汇集了各族具重大工艺及历史意义的古文物,空闲时分,不妨前去一探台湾丰富而多元的族群文化。

在首都看见原住民经典:台湾原住民族典藏精品联展
时间:即日起至5/31(周二至周日09:00~17:00;周一及国定假日休馆)
地点:凯达格兰文化馆地下1楼艺文展示厅(中山路3-1号)
电话:2898-6500


文/黄重豪 
摄影/王能佑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