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大稻埕蜕变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台北画刊107年10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10-15

1.3万

农历年前熙攘嘈杂的年货大街,以及堆满中药材、南北货的商家,是许多人对大稻埕的传统印象。如今的大稻埕,已成为深受年轻世代喜爱的文青基地,巷弄间别具风格的文创小店,吸引游人驻足挖宝,逛累了还有多样在地美食可品尝。离开前也可到百年饼铺、茶行或南北货店家带些伴手礼。
 

百年大稻埕曾风光一时,也曾面临都市更新浪潮的冲击,如今能够重拾往日荣光,要归功於一群关心城市历史记忆的文化领航者,他们奋力争取大稻埕街区的保存,透过艺术文化的力量,为老街区换上新容颜,也勇敢实验新兴文创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交融的共生模式,不但守护了在地人的情感认同,也激发出老街巷在新时代的无限能量。
大稻埕蜕变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新芳春茶行已转型为茶文化展览空间。(摄影/林炜凯)

 

守住老屋 守住情感

1960至1980年代间,因公路运输需求及产业结构转变,导致台北许多老建筑接连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道路和高楼大厦。然而,这种只重视发展,而忽略历史价值重要性的论调主张,渐渐引发不少讨论。
 

当时迪化街上的居民与商家,因为建筑老旧和生意逐渐下滑,纷纷离开另谋生机,促使台北市政府和当地地主开始研拟「迪化街商圈都市更新计画」,规画拆除迪化街上的老旧建筑,将迪化街道拓宽至20公尺,藉此增加车潮、人潮以创造商机,甚至兴建新大楼赚取房地产利益。
 

在此同时,却有一群希望唤醒大众重视在地历史与庶民文化的民间人士,号召各界专家学者推动「我爱迪化街」保存运动,致力於保存大稻埕街屋。经过多年与产、官、学各界沟通、讨论,终於在2000年成功推动「大稻埕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使迪化街街屋免於被拆除的命运。

 

活化古蹟 活化街区

成功保存老屋,让新店家、新产业进驻老建筑,迪化街又重新复苏了起来。迪化二○七博物馆即是以活化老屋重新彰显在地特色和人文生活的典范。
大稻埕蜕变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迪化二○七博物馆举办各式特展,连结民众和老房子的情感。(摄影/林炜凯)
 

迪化二○七博物馆这栋美丽的老房子建於1962年,前身是广和堂药舖,由台北故事馆创办人陈国慈买下後,转型为社区型博物馆,定期策画古早生活主题展,并开放大众免费参观,一探老台北的生活美学。

从认养台北故事馆、抚台街洋楼,到现在亲手打造迪化二○七博物馆,对陈国慈来说,照顾老房子就等於替台北人保存历史记忆。
大稻埕蜕变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陈国慈将迪化街老房子转型为社区型博物馆,呈现地方的故事。(图/迪化二○七博物馆提供)
 

陈国慈自身相当喜爱老房子独有的时代情感,就像一座富有生命力的历史舞台般,呈现地方故事,帮助大家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与兴建新建筑相比,赋予老建物新生命,更能突显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抱着延续古蹟活化的使命,陈国慈说:「从大稻埕迪化街这条最具历史性的街区出发,透过古蹟的保存,希望让大家更喜欢并珍惜老房子带给大家的人文历史故事。」
大稻埕蜕变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迪化二○七博物馆定期展出老台北生活物件,重现旧时美好时光。(摄影/林炜凯)

"赋予老建物新生命,比新建筑更能突显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 --陈国慈"

 

带进艺术 活化传统

为了让民众跟埕区有更多深层的情感互动,除了文史工作者努力保存大稻埕的过去,更有一群人以文创等不同面向的力量,不断为这个老街区注入新风景。
 

庙宇是信仰中心,也是早期居民的生活聚集地,大稻埕慈圣宫、台北霞海城隍庙与台北法主公庙,是大稻埕最为知名的三大宫庙。为了重新连结人们的生活与大稻埕传统庙宇文化,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以「光」作为媒介,展开「艺术驻庙」计画,以大稻埕三大庙的文化地景为主体,发起光环境实验与光影艺术展演活动,衬托百年庙宇截然不同的光景。
大稻埕蜕变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透过一系列光讲堂,拉进传统文化跟民众的距离。(图/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提供)
 

担任红点设计大奖国际评审的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姚政仲,以建筑设计师的角度切入,观察到大稻埕的庙宇几乎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小至雕梁壁画的由来典故,大到整座庙宇建筑的风格形式,都蕴含丰富的故事。
大稻埕蜕变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

▲姚政仲以擅长的建筑角度,推动光影妆点大稻程庙宇。(摄影/陈毅伟)

姚政仲认为:「随着时代变迁,庙宇文化似乎也渐渐与现代人产生距离,所以基金会希望透过艺术驻庙,巧妙运用光影的艺术氛围来突显出庙宇之美,藉此吸引民众,特别是年轻世代,走入这个场域,重新关注逐渐被遗忘的传统文化。」

“以光影艺术吸引年轻世代关注传统领域,重新串起日常生活与庙宇文化的连结。 --姚政仲”

 

新旧并存 携手共荣

如今,有越来越多年轻世代投入大稻埕,在此开创新兴事业。2011年,周奕成带领的世代文化创业群,以1920年代的大稻埕精神象徵,在八栋街屋接连开了小艺埕、民艺埕、众艺埕、学艺埕与联艺埕等五大艺埕,吸引超过30个微型创业团队在此形成聚落,为大稻埕注入活力与人气。
大稻埕蜕变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五大艺埕以复刻1920年代风格展现怀旧气息。(摄影/陈毅伟)
 

之所以选择重现1920年代的大稻埕光景,周奕成说:「因为那正是追求民主、平等、进步与文明开化的新时代,我希望大稻埕能成为台湾新一波文化运动的基地。」
 

周奕成以茶、布、农产食品、戏曲和建筑等大稻埕传统特色为主轴,招募相关领域的团队进驻,企图将各自独立的街屋整合为聚落型商圈。像是在以迪化街为中心的主街上,尽量安排各式零售业店铺,游客一进入街区,就能感受到琳琅满目、物产丰饶的意象,建筑第二进才是以适合细细品味老屋氛围的咖啡馆、餐厅为主。
大稻埕蜕变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

▲吸睛的创意街区标示,让游客一目了然。(摄影/林炜凯)

此外,创业团队与当地传统产业合作,由传产商供应原料,再由创业团队设计出符合现代喜好的商品,举办各式艺文活动如「大稻埕国际艺术节」,让传产与当代艺术能共存共荣。周奕成相信,文创和传产的本质其实并无差异,好的文创日後也能成为传产,而传产做得好也是文创。

"引入新创产业,也是刺激当地产业文化,彼此激荡出互荣互利的火花。 --周奕成"

 

历史街区 探索新意

有人认为新兴产业的进驻,可能迫使大稻埕的传统产业消失,或担心此地原有的样貌不再,但周奕成认为:「大稻埕在不同年代本就有着不同样貌,因此在每个人心中可能也存在着不一样的印象;大稻埕的发展历程向来都是走在时代的前端,创新正是大稻埕的代表精神。」像是手工包结合传统布业、特色手摇茶饮结合传统茶产业等,老技艺串联新创意、老灵魂激荡新火花,新旧产业正在摸索让彼此互利共荣的生存课题。
大稻埕蜕变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周奕成带领团队打造各艺埕,并举办各式艺文活动活化街区。(图/世代文化创业群提供)
 

各界文化翘楚尽力付出努力,共同创造历史街区的翻转重生。走一趟充满历史轨迹的大稻埕,不仅能够一窥台北丰厚的人文底蕴,也能感受到新世代生生不息的文创能量,这块历经百年淬链的老埕区,正以全新风貌等待你来寻访。

 

文/杜韵如 摄影/林炜凯、陈毅伟

图/迪化二○七博物馆、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世代文化创业群提供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