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民间信仰开枝散叶 做伙来文化祭斗闹热(台北画刊108年4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04-12

8304

多数台湾人的生活离不开宫庙,大事求神找解答,小事问卜求心安。台湾民间信仰以庙宇为核心,除了静态的祭祀,一年一度的祭典盛事,更彰显了人们对神明的虔敬之心,是台湾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成分。有些宫庙会将祝贺时间拉长,结合众多艺文表演与活动,形成「文化祭(季)」,不仅回馈地方信徒,也让更多人体会民间信仰的万种风情。

台湾民间信仰以庙宇为核心。(摄影-林冠良)▲台湾民间信仰以庙宇为核心。(摄影-林冠良) 

无形文化资产 唯有参与才能延续传承
宫庙建筑具有实体形貌,尽管时空变换,建筑依然坐落原地,只需维护与修复。然而这些宫庙祭典并非如此,其中的内涵属於无形文化,一旦失传便永久消失,须仰赖更多人的参与和认识,才得以传承下去。

从前人们以艺文、表演的学习切入对民间信仰的认识,喜欢体能活动可去学舞龙舞狮,爱好音乐则可学习南管、北管,「但现在有太多吸引人的娱乐,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式微,其实是很正常的。」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教授林承纬感叹。为了唤起不同族群的注意,「文化祭(季)」试着以各种形式拓展接触的族群,例如松山慈惠堂在小巨蛋举办母娘文化季音乐会,吸引大量年轻人涌入,「并不是期待这群人成为信徒,而是活络整个社群,让不了解的人理解宗教。只要参与,就有机会。」

民俗文化需要参与才能薪火相传。(摄影-林冠良)▲民俗文化需要参与才能薪火相传。(摄影-林冠良)

林承纬期待,「文化祭(季)」能提供一个理解管道,引起原本没有关注民间信仰的人的目光。他举例,每个人的记忆点是不同的,有些人觉得农历三月十四是绕境日,有些人觉得四、五月是保生文化祭,但对於保存民俗文化而言都是正向的,只要在人们的心中留下印象,就有持续传承的机会。

今天的新概念 未来的传统
当庙会活动转变为「文化祭(季)」,部分遵循传统的人士持反对态度,觉得这只是看起来比较具有文化意涵,实际上压缩了正式祭典的时间与资源,「我认为文化祭(季)是具有传统风貌的活动,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绝佳窗口。若呈现得好,会是很好的观光资源。」林承纬说。

林承纬强调:「这个年代的文化,没有俗与不俗、高与低之分,如果把传统的东西做得很帅,那就是厉害。」他想起2016年艋舺青山王祭典暗访,立委林昶佐在途中某处搭起舞台唱摇滚歌曲,吸引大批游客朝圣,也藉此让年轻人看见传统宗教科仪,体验民俗文化。

「新的东西,就是未来的传统。」林承纬说,「传统」在人类发展过程会变化,部分会保留下来,部分会转化成新事物。如同「文化祭(季)」在传统的信仰核心以外,走出新的路线。他总结,「庙宇以自己的规则进行宗教活动,不迎合他人,稳定地持续进行。如果有余力,再以宫庙本身的文化发展活动,回馈社会乡里,就是最好的文化祭(季)。」
 
艋舺青山王祭典是台北三大祭典之一。(图/存摺摄影)▲艋舺青山王祭典是台北三大祭典之一。(图/存摺摄影)

传承民俗祭典之火 大龙峒保安宫:保生文化祭

位在大龙峒的保安宫是渡台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位在大龙峒的保安宫是渡台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台湾基於移民拓垦的历史背景,遂具有浓厚的移民社会特质,面对瘟疫和瘴气等危害,在医疗不发达的年代,若无法控制疫情,便转向求助於神明,於是医药之神保生大帝、药王神农大帝等信仰大为兴盛。

在台湾民俗文化中,最能代表在地信仰特色的,就是热闹的庙会活动,除了祭祀,也有民间艺阵团体演出,不仅是百姓的休闲娱乐,也有酬神的意义。每年农历3月15日是保生大帝的圣诞,大龙峒地区便会举办重大庆典。从1994年开始,保安宫在传统庙会中加入艺术表演与文化节目,将原先的活动,延长至农历4月26日,也就是神农大帝的圣诞,打造为期近两个月的「保生文化祭」。

保生文化祭是大龙峒地区的年度盛事,不仅有三年一次的绕境出巡、绕境结束後的放火狮,更保留了许多当时从中国同安带来的习俗,例如过火仪式与家姓戏。由於紧邻台北孔庙,加上保安宫建筑於2003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资产保存奖国际肯定,使得保生文化祭在宗教意义之外,更添浓厚的人文艺术气息。

看见「放火狮」如此绚丽的瞬间,内心都澎湃了起来!(图/存摺摄影)▲看见「放火狮」如此绚丽的瞬间,内心都澎湃了起来!(图/存摺摄影)

保生文化祭最主要的精神,依然是在绕境本身,目前为3年一次。(图/台北市民政局,裴启瑜摄)▲保生文化祭最主要的精神,依然是在绕境本身,目前为3年一次。(图/台北市民政局,裴启瑜摄)

民间剧场-家姓戏(4/9(二)- 5/2(四))
在传统庙会中,表演团体或戏班是由地方人士安排,从前是由相同姓氏的信徒,以家族的名义筹措资金演出来酬神,因此称作「家姓戏」。随着都市发展,当地居住人口结构产生变迁,为了传承早期同姓酬神的精神,大龙峒保安宫以一己之力邀请众多戏曲与民俗表演团体参与演出,表演依然称作「家姓戏」。
施放火狮(4/18(四))
三年一次的绕境,在保生大帝圣诞前一天举行,艺阵汇演阵容网罗全台各地团体,接着出巡大龙峒、大稻埕地区,以神灵之力保佑合境平安。晚上回到庙埕後开始「放火狮」。火狮以传统纸糊工艺制作高达九尺,上头有数以万计的鞭炮、蜂炮,施放时气势磅礴,象徵保生大帝除疫镇煞的气势,将文化祭活动推向高潮。
过火仪式(4/19(五))
保生大帝圣诞当日,会举办过火仪式来除厄。保安宫保留原始习俗,如起乩问时、圣驾巡境、依照圣意指示放置木柴等。过火并非保安宫特有,不过在首都市区能保有如此规模和完整度的传统仪式,相当难得。
健康义诊(5/19(日))
义诊是保生文化祭与其他宫庙祭典最大的不同之处。由於保生大帝是医神,保安宫後殿供奉的神农大帝是药神,庙方便以宫庙属性出发,推出中医义诊、讲座、文物药材展等活动,展现保生大帝悬壶济世的精神,发扬中医文化。


慈悲为怀鼓励向善 松山慈惠堂:母娘文化季
坐落在台北市信义区,松山慈惠堂主要祀奉「无极瑶池大圣西王金母大天尊」,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王母娘娘,是北台湾规模最弘大的慈惠堂文化枢纽,由开山宗师郭叶子带领,以慈爱感恩的「母娘精神」为核心,透过教育、公益、卫道、社教等方式,实践母爱般的胸怀。

松山慈惠堂弘大庄严的庙宇建筑,展现出非凡气度。▲松山慈惠堂弘大庄严的庙宇建筑,展现出非凡气度。

由於祭祀主神为王母娘娘,松山慈惠堂的信徒大都为女性。进出宫庙你会发现,这里的事物很有次序、有规则,所有信徒都穿着统一的「青衫」,给人安定之感,隐约地展露出文雅、有气质的氛围,松山慈惠堂庙宇堂皇、锺灵毓秀,曾获选为「台湾宗教百景」之一。

松山慈惠堂从2008年开始,年年举办「台北母娘文化季」,在上半年规画宗教法会、绕境以及各种公益文教慈善活动。松山慈惠堂的绕境相当特别,出访的神尊是一尊巨型的王母娘娘神像,与多数神明绕境相比,多了不少拿着旌旗的仙女、宫女,前後有阵头与艺阁花车护驾,场面相当盛大。

松山慈惠堂母娘绕境仪式,是由信众扛着巨大的母娘神像,巡回城市中。(图/松山慈惠堂)▲松山慈惠堂母娘绕境仪式,是由信众扛着巨大的母娘神像,巡回城市中。(图/松山慈惠堂)

松山慈惠堂的师兄师姐们统一穿着「青衫」,给人安定的感觉。▲松山慈惠堂的师兄师姐们统一穿着「青衫」,给人安定的感觉。

松山慈惠堂的师兄师姐们统一穿着「青衫」,给人安定的感觉。▲松山慈惠堂的师兄师姐们统一穿着「青衫」,给人安定的感觉。

在宗教信仰活动之外,还有万人净山健行、爱心园游会、孝亲感恩成年礼等社教活动,最具规模的就是在台北小巨蛋举行的弘扬母爱音乐会,表演之余有慈悲与孝悌楷模颁奖,发扬母爱的可贵。当然,捐赠救护车、冬令救济、颁发奖学金等义举也不缺席,慈惠堂的师姐说:「这是慈惠堂取之於社会、用之於社会的回馈精神。」
 

祈天护国佑民大法会(4/28(日) - 5/2(四))
为了展现母娘慈悲为怀的教义,松山慈惠堂在大殿与大礼堂举办连续5天的祈福法会,以隆重的祈福仪式,礼拜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并超渡孤魂,祈求冥阳两界安定。
保民遶境嘉年华(5/3(五))
母娘会在信义区大街小巷绕境,安定街坊、除煞保安、驱邪纳福。沿途信众主动趴在圣驾的前进路线上,希望透过钻轿获得保佑。民俗艺阵是民间庆典活动不可或缺的项目,各种阵头、艺阁花车、神童、神将与狮阵热闹地表演,展现绕境文化的多元面向。
弘扬母爱音乐会(5/4(六)- 5/5(日))
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末,在台北小巨蛋举办,邀请多组艺人表演,吸引不同族群前来观赏。同时,在母亲节的前夕,颁发慈悲楷模与孝悌楷模,表扬身障者、隔代教养、单亲家庭的母亲,抚慰每一颗无怨无悔付出的心,也意在提醒人们孝道的重要。


文/廖彦铭
摄影/林冠良、日常散步
图/存摺摄影、台北市民政局、松山慈惠堂

延伸阅读
走一趟神明的家    台北民俗风景
镜头下的神明盛事
大龙峒街区散策 找寻老街巷里的灿烂时光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