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来去慈圣宫前边吃边谈吧!(台北画刊108年4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04-12

5683


来去慈圣宫前边吃边谈吧!(台北画刊108年4月)呼朋引伴到台北大稻埕慈圣宫前一大排的小食摊上点来各式美食,然後到庙前广场占得一组桌椅,桌面摆得满满佳肴有如拜天公,再点来啤酒或青草茶、红茶,保证大呼:不亦快哉!

台湾小食文化的出现,庙口是重要的聚集所在,到了1930年代初,台北艋舺龙山寺、清水岩祖师庙前和大稻埕江山楼前的日新町及永乐市场等小食摊便开始迅速扩张起来,一幅1940年代由湾生画家立石铁臣所创作的版画里,画的是台北永乐市场,画面上还有文字描绘:
台北市大稻埕永乐町,栉比鳞次的饮食店,店内贩卖猪脚、鸭肉、冬粉、鰇鱼、排骨酥、咸粥、蚵仔粳、黑枣汤等等。市场内震耳欲聋的喧嚣声,大家习以为常。当地人称大食汉为「大食七」,小食者为「猫仔食」。

永乐市场之外,1921年占地面积约1,732平方公尺的「圆公园」(战後称为建成圆环或台北圆环)成为合法夜市,立石铁臣盛赞这一路发展过来,是「台湾庶民料理之聚落」,不过摊贩管理,在日本时代甚为严格。

台湾买卖鱼肉和菜蔬的普通市场在日治时期分为一般的店铺市场与摊贩市场。早期的市集大都在诸如庙口、交通枢纽、热闹地区的亭仔脚、城门墙边等大量人口进出所在,但日人形容本岛人(注:即台湾人)的市场是「污物纵横、青蝇群集」,且过去「本岛人贩卖者的脏手常以柱子、墙壁擦手」云云,这些形容,现在看来也着实令人怵目惊心。

1900年总督府发布「公共卫生费之通达」法令,允许各地方厅将食品市场、屠宰场、渡船场等委由共同经营 ,将收入用来充当一般卫生事业的经费,到了1901年也推行小贩执照许可制,管理流动摊贩,但成效有限,於是着手规画现代市场,譬如1905年兴建、1911年重建的台南西市场落成後「规定买卖一律在市场内,此因卫生而实施的约束令,开台湾之先例。摊贩商担鱼菜於大道叫卖时,警察得以街道规则处罚之,若不入市场者,则不能自由行商」。同时再颁布「台湾市场取缔规则」,定下市场经营不准私人擅为,必须取得政府核可才能营业。

如此一来,不管在市场卫生与规则次序等都获得长足的进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例如基隆的奠济宫本来就小食摊栉比林立,日本政府乃加以整顿,允许在庙埕两侧设立摊位并发给执照,小食市场景象为之丕变。

慈圣宫前的鸡卷▲慈圣宫前的鸡卷

另外,一般人以为「沙卡里巴」(盛り场)在台南才有,其实因应城市的兴起,有着综合市场功能的盛り场出现了,1911年1月,台南因为在天后宫举行「第一回南部物产共进会」,会场内出现有照的摊贩和饮食店,但属临时设置,常设性的盛り场其实是1915年今西门红楼(前身为日本时代的西门町新起街市场)开始的,当时将市场周边凌乱的摊贩整合起来,在附近找了一块地方,集饮食、游艺和剧场,成立一个台北的「沙卡里巴」。

战後小食文化更为蓬勃,台湾各地庙口和夜市攒三聚五的集中起来,但因城市发展,若论台北的庙口小食,其实版图正在缩小,老城区大稻埕一带,建成圆环早就被打散了,只剩慈圣宫的早市最受老台北人的欢迎。

慈圣宫在1864年位在中街与南街的交界处,也就是现在的迪化街与民生西路口建庙,1910年因市区改正迁移到今址的保安街49巷17号。宫前有一大广场,从老照片看,到了1931年,庙宇左厢前出现了一家摊贩,有白帆布罩顶,卖的应是小食,但是宫前宽阔的广场早期其实是台北戏窟,各大子弟轩社及职业戏班莫不以曾在慈圣宫前演出为傲,後来才渐渐变为庙口早市小食。

有「巷内藏大庙口」之称的慈圣宫,现在也藏有许多令人一提起就垂涎三尺的好料,诸如肉粥、红糟肉、炸花枝、炸猪肝、鸡卷、猪脚、菜头排骨汤、四神汤、砂锅鱼头等,要吃快来,慢来没得吃,因为这也是日本人介绍台湾美食最爱的亮点之一。

影片分享
台北大稻埕慈圣宫美食巡礼!

文、图/鱼夫

延伸阅读
随着信仰的方向走,找到在地好味道—大稻埕慈圣宫的台式早午餐
来去迪化街食凉哦!
来去寻找妈妈的古早味
来谈咖啡职人
 

TAG

相关连结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