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输送:串起生活与音乐的广播电台(台北画刊108年11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11-11

2968

台北人的一天,节奏忙碌紧凑且位移变化迅速,每天都有一定比例的时间花在交通上,可能是自己开车,也可能是搭乘计程车、公车、捷运或高铁,在这短暂旅途中,往往视觉无法专注於一事,此时听觉的敏锐度便会打开,对声音的需求度也因此提高,音乐和广播很常是陪伴人们填补或消磨时间的最佳方式。

输送:串起生活与音乐的广播电台(台北画刊108年11月)袁永兴从事广播工作已超过30年。(摄影-蔡耀徵)
 
输送:串起生活与音乐的广播电台(台北画刊108年11月)随着科技发展,如今录制、剪辑等工作,袁永兴都能透过电脑在工作室完成。(摄影-蔡耀徵)

电台之声作为台北的日常
打开收音机收听广播是许多人的习惯,藉由节目主持人的选曲品味及时事资讯的整理,让声音成为补给生活的养分。台湾的广播电台繁多,例如台北市就有专属的「台北广播电台」,也有跨电台的联播网和免费的网路广播。访谈的这一天,我们来到曾获6座金钟奖的广播音乐人袁永兴的办公室,和他聊聊台北人与广播的关系。 

袁永兴从事广播工作30多年,从北到南的电台都做过,由早至晚、甚至深夜凌晨等各种时段的节目皆有经历,大部分的节目内容都是由他自己录制、主持,也有帮其他电台做固定的音乐单元。他说:「企画节目内容时,我通常都会把当天发生的事和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作为素材,再配合时事去调配音乐内容。」

以前的听众会依照主持人播放的音乐来进行互动,但现在听众的回馈则是想跟主持人聊天。袁永兴回忆他的广播主持经验,南台湾的听众比较关心食衣住行育乐和在地事物,而台北人聊的话题更广,也会在意国际城市和台北之间的比较,或是新住民的现象。

以台北人关切的国际时事议题来说,谈到现在地球村时代却仍见种族歧视的问题,袁永兴马上举例他曾在广播中的作法,1982年Stevie Wonder和Paul McCartney合作过一首歌〈Ebony and Ivory〉,中文歌名译为「乌木与象牙」,即钢琴黑键与白键的材质,也暗喻一起合唱的Stevie Wonder是黑人,Paul McCartney是白人,意指弹奏钢琴必须将黑键与白键配合得很好,才会有美妙的harmony和声出来,也才能写出完美和谐的曲子。「那麽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差异,为何不能像弹奏钢琴一样合作无间,共创美好世界?像这样的歌曲故事配合议题,我就会带到节目中来讲。」袁永兴如是分享。

用旋律引领城市的注目焦点
台北都会人际关系紧密,社群网络蓬勃发展的同时,情感的沟通和表达却不见得直接,当有无法向他人言说的感情困扰,这时若能求助声音听起来具可信赖感的电台主持人,对於许多人来说是既能保有自我隐私、又能获得客观建议的其一选项。

袁永兴说以他主持广播这麽多年,感情这一门课题真的是横跨了三个十年。有时候,电台主持人反而要懂得转换角色,变成「听众的最佳听众」,细细聆听从空中发射过来的各种倾诉。

除此之外,袁永兴也提到广播结合网路之後,和听众的互动感变强了,电台主持人的挑战也变得更广泛巨大。台北人关切的宠物、育儿或长照问题,各种疑难杂症都要能稍微聊一下,而此时音乐在当中的角色,就像是「借力使力」的工具。

「比如说,当在节目中谈论的议题到某种程度後,我会趁这个时候播一首应景的歌,当作回覆或是意境的延展。」例如遇到感情的困扰,就会播放陈小云的〈爱情的骗子我问你〉;当遇到不想回应时,就会放Everything But the Girl的〈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不但是做节目的「梗」,听众也会会心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因为歌曲都帮你回答了。

输送:串起生活与音乐的广播电台(台北画刊108年11月)对於新科技相当着迷的袁永兴来说,广播与科技其实是互利互助的关系。(摄影-蔡耀徵)
 
输送:串起生活与音乐的广播电台(台北画刊108年11月)袁永兴认为音乐和聆听已经是台北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摄影-蔡耀徵)

台北时区下的音乐清单
要随时找到能够呼应主题的歌曲,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来,袁永兴不断收集自己的歌单,他也拆解广播人心中不同时段会放的不同曲目类型,像是早上5、6点晨起散步时,就适合听爵士、古典、新世纪类型的乐曲,如:Glenn Gould所弹奏的巴哈〈郭德堡变奏曲〉,或是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专辑。袁永兴笑着道出自己具体的晨间情境:「清晨通常是我出门抓宝的时间,我常会到台大、师大校园和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题公园,听着耳机里的古典乐,顺便运动筋骨。」

心情不好时,听听阿雅的〈壁花小姐〉这类「掰歌」;无聊的工作时间则适合「有科技感」的歌曲,对科技十分着迷的他,总认为科技的发展反而给了广播新的延续空间;而每每看到突破性的创新出现,也会有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像今天上班时间,我就放Everything But the Girl的歌,这个乐团在九〇年代有好几张专辑,乐风从民谣转为带有电子氛围的drum & bass(鼓打贝斯),我都非常喜欢。他们会给我一种上个世纪末、新科技到来前的期待感和幸福感,期望人类生活会有很大的改变。」袁永兴补充着说。

访谈之末,问他觉得哪一首歌特别有「台北感」?袁永兴说他无法以一首很明确的歌曲来代表台北,他这麽回答:「30年前可能是林强的〈向前走〉,更早期可能是王芷蕾的〈台北的天空〉,但现在科技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从台北到高雄搭高铁车程不用两个小时,『乡愁』这个词亦不复见。居住在台北做音乐创作的人,习惯把这座城市给予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自然就不会把它当成一种养分来创作,反而是外地人较能写出有台北感的歌曲。」正因为台北的快速便捷,充满多元与包容性,所以很难用一首歌曲来做说明,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属於自己台北印象的一套曲目清单。
 
输送:串起生活与音乐的广播电台(台北画刊108年11月)
输送:串起生活与音乐的广播电台(台北画刊108年11月)
早晨袁永兴喜欢边听古典乐,边到师大、台大等幽静的校园散步。(上图/罗健宏、下图/林冠良)


延伸阅读
耳朵开放中 台北声音大募集
聆听:自然的声音风景
造音:那些台北制造的音乐场景


文-新鲜芬
摄影-蔡耀徵、罗健宏、林冠良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