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百年市场的流转演变:南门市场(台北画刊109年5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0-05-06

7027

市场大概是最贴近市井小民的生活场景,里面有着让人暂坐歇息的小吃、外带回家替餐桌增色的菜肴,或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南北杂货,来来去去的人潮,有摊商、有顾客,经由买卖交易,在各摊位间留下生命的记忆。
28f54faa-dda0-4a18-a4b1-9d4762d996b0 - 复制南门中继市场新颖的外型, 让人更加期待重生後的百年市场。

市场中贩售的内容,体现着不同背景或不同时期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哪怕光是一座市场的硬体样貌,从规画到管理,都足以说明时代的变迁,像年轮般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市场里,有太多的故事和历史,等待着人们去聆听。台北有许多市场能担当这样日常场景的舞台,其中拥有百年历史、不断改换面貌的南门市场,它的变迁或许最足以由小见大,折射出城市的演化。

南门市场成立於1909 年,彼时由於台北城的发达和扩展,在旧城南门外一带,居民开始逐渐增加,一、两年间增加了数百户。新兴社区离既有的大稻埕、艋舺市场有一段距离,前去购买日常用品十分不便,於是在南门一带开始出现了摊商的集市。为了有效管理,台北厅政府出面和建商协调,用类似今日BOT 的方式,在1,300 多坪的土地上,以近4 个月的时间完成相关建设,在短时间内「变陇亩为市场」,盖出能和稻、艋三足鼎立的市场,为时人津津乐道。新市场因为地处千岁町,故名为「千岁町市场」或「千岁市场」,因当地有不少日本官员居住,市场同时供应日、台不同住民日常所需,并举办如防空映画放映等各种活动,成为台北市的重要据点。

战後,改名为南门市场,少了日本顾客,多了和国民政府一同从中国大陆迁来的外省住民,市场里增添了许多外省风味,特别是江浙一带的摊商,盛况不减,也一直是台北市政府积极经营的对象。1969 年在高玉树市长主导下,对市内市场进行改建,南门市场因具备市场产权和道路规画完备的优势,列为第一优先,并依旧采取与商人合资的方式改建为高楼,原本摊商则迁到南海路的临时摊棚营业。新市场兴建时一度因厂商周转不灵而停工,後来在市府努力下,找到新建商接手,终於在1982 年全数完工 ,并为了要降低摊商迁移过程的负担,将市场的相关楼层,提前於1981 年6 月开幕启用。

完工後的南门市场,二楼设有百货商场,三楼是花卉市场, 一楼和地下室保留原本市场机能,让摊商迁回,四至十楼则为政府机构使用,总工程经费2 亿5,000 多万元,是1980 年代台北市的大工程。如同所有大型工程,在启用初期,总是会有一段经历搬迁和重新营业的阵痛期,在各方磨合之後,於1986 年恢复盛况,成为李登辉市长在1981年开幕巡视时所言「可做其他新建市场楷模」的新颖市场。

南门市场以南北食品杂货、熟食点心汇集地闻名,菜色齐全,物美价廉,所卖杂货有金门、马祖、澎湖的乾货海产,也有进口食材,有「南区迪化街」之称;熟食更是南门市场的特色,有着北京、南京、扬州、福州等地的道地料理,更有宁波汤圆、湖州粽、叉烧包、荷叶排骨、蜜汁莲藕等点心小吃,1980 年代许多上班族下班後,都会来这里采买晚餐。

到了1990 年代,外食逐渐成为工商社会多数人的生活型态,买熟食回家为餐桌加菜更成为趋势,南门市场也出现了许多明星店家,年节排队买年菜、元宵节排队买汤圆、端午节排队买外省粽,人山人海的景象,成为南门市场每年必见的风景,而後捷运的通车更改善了周边交通,增加了市场来往的人流和商机。

然而,启用已久的南门市场,也逐渐变得老旧,尽管历经数次更新工程而面目一新,并获得「四星级市场」等多项奖项肯定,但建物的旧化终究无法完全解决。再加上连锁超市和网路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生意不若以往。

而後在2012 年的监定中发现,这座使用30 年的建筑物竟是「海砂屋」,於是配合捷运万大线的兴建工程,规画将原有大楼拆除重建,成为这座百年市场第二次重生的机会,并在北市府的协调和沟通下,於爱国东路、杭州南路口搭建了南门中继市场,其典雅、新颖的外型,似乎预告着下一阶段南门市场破茧而出的全新姿态,看来关於这百年市场的故事,还会再继续传诵下去。
 
翁稷安
文ー翁稷安
历史学学徒,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专长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大众史学、数位人文学。专栏文章散见於《Openbook 阅读志》、《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图ー台北市工务局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