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发掘城里的阅读循环 知识游牧的有机交流(台北画刊109年7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0-07-06

2956

台北除了有丰沛的艺文资源,各种艺术替代空间也让灵感得以酝酿,人们为了一档展览、一次座谈或一场表演在城市中游走,知识的流动因人的主动连结而触发,并在高倡纸本复兴与数位浪潮兴起的时代,透过书籍持续深沉而有温度地传承,也藉由数位模式缔造不同的交流机会,开启阅读的游牧体验,走进台北潜藏的知识与对话能量。
「PAPER MATTER」开放艺术家书籍文献库的空间预约,「森雨书房」则推动游牧书展与书籍流动借阅行动,各自推广新型态的知识传递与交流,以阅读体验触发多元的对话机会。 「PAPER MATTER」开放艺术家书籍文献库的空间预约,「森雨书房」则推动游牧书展与书籍流动借阅行动,各自推广新型态的知识传递与交流,以阅读体验触发多元的对话机会。
 
书籍作为一种有机阅读型态

纸本刊物的开本、页数有限,知识的传递却是无远弗届,而你所认为的书本与阅读形式正在悄然进化中。过往人们所熟知的「书籍」,就是「阅读」的对象,将纸本视为传递资讯的载体,如今人们越加将书籍本身看作创作媒材,让内页与装帧设计都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重新定义了纸本型态的价值。

求学时期就对「艺术家书籍」(Artists’Books)一见锺情的蔡胤勤,2018 年创办艺术单位「PAPER MATTER」,致力於推广此类书籍创作媒材,希望让人们认识到书籍本身也可以是独立的艺术作品,今年还开立了实体阅览空间,让人们进一步亲身感受不同选纸、装订与设计,体认到每一本书都可以是完整的作品。同样以书作为交流媒介的「森雨书房」创办人郑森雨,则藉由游牧於城市间、驻点风格空间的选书策展以及书籍借阅行动,开放人们透过珍贵物件交换借阅书籍,在不影响书籍可读性的前提下,以任何形式在书中回馈阅读经历,让阅读不只是一个人的学习,更可能是多人间的智慧对话。两人皆透过新的知识流动型态,将阅读体验转化为一种传播方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换纸本温度的美好管道。
「森雨书房」设计独特的借阅机制,以选物交换书籍,开启生命故事的交流。「森雨书房」设计独特的借阅机制,以选物交换书籍,开启生命故事的交流。

从线上触发线下阅读体验

蔡胤勤强调书籍本身内容与设计的共融即是一场完整的知识阅读体验,郑森雨则致力以书籍为媒介,触发人与人间思想与经验的深度交流,两人对於书籍关注的面向虽不同,却因同为网路起家的计画推广者,对知识交流与载体的变化有一致的看法,认为网路像是触发连结的开关,而知识与想法的互动,终究要回归到真实生活。

「起初只是单纯在网路上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内容,期望吸引相同爱好的人、结交同好,才决定把自己的藏书释放出去。」而2015 年参与华文朗读节的书展摆摊更让郑森雨意识到,比起线上交换书籍情报,人们面对面实际触摸、看到书本後所激发的交流意愿更加强大。日本选书师幅允孝曾说过:「既然人们不来书店,那就把书送到有人去的地方吧。」激发郑森雨开始带着书在城市间游牧,透过累积人们在纸本上所留下的痕迹,记录下这个时代的共同阅读经验。

蔡胤勤则认为,知识能够透过纸张并以设计思考堆叠出时光的轨迹,内容感受也因此得以最大化,而纸本的可携带与可触摸性则是阅读体验的强大支持,是数位平台永远无法取代的。他以法国艺术家苏菲・卡尔(Sophie Calle)於1986 年出版的艺术摄影书《The Blind》为例,里头收录了艺术家采集先天盲者内心所见最美丽的风景,而2010年出版的《The Last Image》则是艺术家找到突然失去视力的盲者形容他们最後看见的事物。书本以受访者的肖像,搭配艺术家根据受访者形容所拍摄的黑白或彩色影像,使读者在翻阅书本的过程即能透过不同纸质、色彩、文字与点字交错的触感,完成一场阅读的游牧旅程,从中采集跨越文化、时空与认知的知识。   「PAPER MATTER」采空间阅览机制,可以线上预约来访时段,亲身体验艺术家书籍完整的阅读感受。「PAPER MATTER」采空间阅览机制,可以线上预约来访时段,亲身体验艺术家书籍完整的阅读感受。

纸本体验与知识流动的方式

从线上触发到线下交流,知识跨越载体与时空的限制开启各式可能。问起如何发掘城市中交流知识的动能,两人都提出激发「主动性」的重要。郑森雨举例,当他游牧驻点於各式空间进行选书策展时,尤其重视视觉陈列,因为不同书封或是页面风格,第一眼就会影响人们翻阅的慾望,因此选书展演期间,他几乎每周都会变换场域内的陈设,改变书籍的摆放位置、墙面的海报,营造不同的空间状态,才能让来访的人每次都有新鲜感,进而愿意主动阅读与交流。

蔡胤勤则以去年底在宝藏岩一档为期3 个月的展览为例,期间分类展出近百本藏书并举办多场导览与座谈,同时邀请7 位艺术家以这次展览为契机,创作新的艺术家书籍作品,具象化实体交流的能量。比起网路平台推广只能透过萤幕文字说明,实体空间的氛围更能促使参与者主动对话、真正产生知识的发酵,打破书籍与展品只能静态被观看的刻板印象,而这也是两人双双投入实体交流的原因。在数位浪潮下,知识交流的形式产生变化,载体或通路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定程度的转型,长期以各种实体形式推广艺术家书籍的蔡胤勤透露,近期来自线上课程的邀约增加许多,课程质量的需求也越趋扎实,还有完善的评价系统,尤其因应疫情所加速的线上学习技术发展,加上VR 等技术的提升,皆让艺术品策展更能在线上进行建置与导览。
蔡胤勤( 左) 会在「PAPER MATTER」现场开放知识的交流与讨论,带领参与者互相分享对书籍内容的想法。蔡胤勤( 左) 会在「PAPER MATTER」现场开放知识的交流与讨论,带领参与者互相分享对书籍内容的想法。

而书籍作为知识传递不可取代的重要载体,在科技时代中扮演的角色势必会有所调整。郑森雨认为,资讯或是短效性的内容必然会被转译成更有效率的线上形式呈现,对此他乐见其成,反观纸本内容则将走向更加精致的美感体验。郑森雨举艺术家陈顺筑的书籍作品为例,书页中混夹着玻璃纸或描图纸,透过油墨的味道、纸张触感、色彩视觉等,强调阅读带来的五感体验。蔡胤勤进一步补充,从历史上来看,像是广播、报纸等传统的知识媒介并不会消失,只是转化成更适合当下的状态,而当知识呈现方式越来越讲求展现作者的创作意识,能够使参与者亲炙创作者风范的线下实体活动仍大有可为。

发掘城市中的知识循环

阖上一本书、走出一场展览,这座城市里是否仍有可期待的事物发生?「很少有一座城市能够同时拥有资讯吸收、学习体验与多元发表的可能,但台北却同时兼具。」住在北投的郑森雨对於台北的能动性感受尤其深刻,前一刻还在享受都会区密集的便利性,捷运一搭就能快速回到亲山的幽静环境,截然不同的区域和氛围都能在一小时内转换,让创作与知识累积有了更完整多变的舞台。「台北各区都有自己自成一格的特质,以散布其中的店家作为节点,相互连结,而人们在移动之间,无形中都在吸收城市里的文化养分。」对於蔡胤勤来说,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即是在极其平凡的周末行程中,能够随意在上百间咖啡厅或展演空间贴近艺术。

人的移动将会是未来促成知识流动的关键,第一步便是要有勇气离开萤幕,踏入城市,不论是走进展阅空间翻一本书,还是参与一次知识交流活动,试着花些时间与人产生连结,每一次遇到的不同人,都可能让你产生下一次出发的慾望,真实世界没有演算法与标准答案,这也正是让知识游牧於城市中最迷人之处。

对郑森雨来说,书籍不仅传递知识,更能营造风格与对话,改变固有空间的氛围。对郑森雨来说,书籍不仅传递知识,更能营造风格与对话,改变固有空间的氛围。

💻科技游牧:来这里运用3D列印机 发挥你天马行空的创意吧!→点我看要去哪手作
📜创作游牧:这个乐团用AI机器人蒐集大家的失眠能量,写了首歌→点我看那首歌多红


文- Enjo Liu、祖孟萱 摄影-谢佩颖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