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山上土鸡城的双宝(台北画刊109年11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0-11-05

3425

台北市本就是盆地地形,为群山所环绕,所以从城市里上山,当然就方便又快速,或於山林步道中闲步,或是上山泡个温泉後再找家土鸡城用餐,然後风乎舞雩,咏而归,不亦快哉!

3cup上山享受美食佳肴,台湾最常见者就是吃土鸡,北部以白切鸡和三杯鸡为最多。

白切鸡是粤菜中一道祭神拜祖或喜庆宴客的主菜,烹调之道乃以白灼,也就是清水煮熟,或有称白灼鸡或白斩鸡。在台湾客家菜里,大多数的味道侧重油、咸、香,为何唯独白切鸡以简简单单的汆烫为之?这问题,後来看到民俗人类学学者刘还月的文章,才获得解答。

刘还月说白斩鸡(白切鸡)是客家饮食文化里的「桌心菜」,传统宴客会一次将菜出齐,让来客能看见一桌丰盛的佳肴,而摆在桌上最中央的那道菜就是主菜,也叫桌心菜,而且通常是白切鸡。其中鸡头、鸡尾、鸡脚、鸡翅,会分别斩开,摆在盘子的边缘,来客享用时,这「四点金」是不能去碰的, 因为如果其中之一被吃掉了,那就不成全鸡,陆陆续续来的客人,就会觉得自己吃到的是人家吃过的「菜尾」。刘还月说:「既然有心宴客,却让有些客人吃菜尾,是非常失礼的事,因此自古被当成主菜的鸡肉,最好的方式是一块块分别剁开,如此不必担心一只鸡太大了吃不完,更重要的是可以摆成好几盘,但头、尾、脚、翅只有一份,因此刻意不剁开,这样客人就不会夹来吃,也就能完整保留下来,到了下一餐,只要再补上一些鸡肉,又是一盘完好的白斩鸡,用来待客, 自然就不怕对谁失礼了。」

看似简单汆烫的白切鸡料理,其实并不简单。比如说:为什麽白切鸡端上来,鸡肉的鸡骨仍带些血丝?这是因为不能煮到鸡骨头熟透,如此鸡肉才会鲜嫩,而有无熟透,饕家光看鸡的膝盖骨就知道,如果爆裂皮肉而突出, 那鸡肉就老了;其次要整只鸡下去焖煮,才能将鸡汁的香甜保留下来,最後要放凉了才切,外形才会完整,甜味也不至於流失。

再来是三杯鸡。这本属江西菜,传闻南宋时本是江西吉安人的大忠臣文天祥被元军俘虏,百姓不忍,乃烹煮三杯鸡送进牢里供他享用,这道食物从此流传下来。此说当然不可信,文天祥是在广东被俘,遣送大都途中, 一再绝食,人家在唱《正气歌》,你说他在吃三杯鸡,这岂不太减损文天祥的凛然正气了吗? 

战後至今台式三杯鸡早已家喻户晓,且有「千金鸡」的别称。所谓三杯便是一杯台湾米酒、一杯酱油和一杯胡麻油,讲究使用在地食材;所谓千金,指的可不是什麽贵族鸡, 而是取「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刻就是15 分钟,最好在15 分钟内料理完成的意思。

 S__9830443_修台北阳明山「青菜园」的桌菜,桌心摆的正是白切鸡,作为餐席料理的主角。

有位台北医学大学助理教授郭忠豪,他写了一篇〈追寻台湾「三杯鸡」的身世之谜〉, 请教了许多老师傅,其中黄德兴是古早时代「蓬莱阁」的学徒,现已是台菜国宝级大师, 得到的结论如下:黄德兴认为三杯鸡的起源有两种,第一种是「节俭说」,反映早期台湾珍惜食材的节俭习惯,当农家察觉鸡只有恙时,会及早宰杀,并以姜片、蒜头、酱油、麻油与酒等烹饪食用,以免浪费。第二种是「麻油鸡改良说」,传统社会妇女产後多以「鸡酒」(麻油鸡)补身,但酒精比例高、加上哺乳需求,有些妇女有适应上的问题,因此有人将「麻油鸡」改成「乾式」,成为三杯鸡的雏形。

白切鸡、三杯鸡早已是山上餐厅必备的菜肴,下回去品尝,可用本文所述来助兴了! 

文.图-鱼夫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