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还原历史轨迹的模样 ——古蹟修复建筑师 (台北画刊110年4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1-04-07

6216

建筑作为一种载体,不只为人们遮风挡雨,也承载了不同时空的记忆,记录每个时代所经历的生活轨迹。长期从事古蹟修复的建筑师徐裕健,曾参与国定古蹟台北宾馆和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等诸多修复计画,被同业喻为「古蹟修复权威」,也让全台北市古蹟为数众多的中正区,再展昔日风华,传递台北的历史文化。
DSC_210319005徐裕健认为「做新的东西」没意思,重现拥有灵魂的历史空间才是他有兴趣的事。

163599782_142495914449280_1216716526700294569_n「国家摄影文化中心」的建筑样式反映出日本曾为殖民强权的时代背景,其中屋顶塔楼的修复最具挑战性。(图/国家摄影文化中心)
DSC_210319012徐裕健对古蹟老件情有独锺,工作室内还能看见运用废弃木料做成的榫接。

当初考上建筑师,徐裕健就决定不做建设公司的案子,只做古蹟保存。起因於他在成功大学就读研究所时,有天和在学校旁建造庙宇的工匠闲聊,「师傅讲的内容,我一个字都没听懂。」他难掩心中震惊,才发现传统工艺里头的工夫那麽深,发誓要弄懂,论文甚至就以台湾传统建筑营建尺寸的规制研究为题。

「做新的没什麽意思,不好玩,」徐裕健摆摆手说道,「一个空间如果没有灵魂,就没有感情。我们讲spirit of space,旧建筑有非常多历史事件在那里发生,就有无形的魅力。」他近期的代表作,是位於忠孝西路与怀宁街口的「国家摄影文化中心」,他倾尽全力,重现日本时代「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台北支店」的风貌,点亮台北城的历史光谱。

爬梳脉络
观看建筑的历史定位


徐裕健指出,古蹟的重要性,不能只看单栋建筑,而应将视野扩展至整个台北城的街廓,「它是一个历史证据,所以做古蹟修复的人,必须具备历史观点,去看它在历史上的定位在哪里。」

台北城自清代建城以来,在城内地区设置许多官署衙门建筑,也因政治中心的移转,从此改变了台湾南北的发展。尔後进入日本时期,日本人大肆拆除城墙,改建成能够彰显天皇皇权的建筑,如台湾总督府厅舍(今总统府)、台湾总督官邸(今台北宾馆)等。而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台北支店这座建筑的背後,不仅反映了日本为当时的殖民强权,其位置所在的「北三线」(今忠孝西路),也是「市区改正计画」下的产物。
165710794_783544832571364_2292328662570847963_n徐裕健与团队共同讨论修复事宜。(图/徐裕健建筑师事务所)

徐裕健表示,「三线路」是日本时代初期兴建的四条市区三线道路,由於道路安全岛上种植树木,景观秀丽,而使台北有「东方小巴黎」的美名。沿着「东三线」(今中山南路)散步到新公园(今二二八和平公园),曾出现在此的运动场、喷泉和露天音乐台,都是日本企图将殖民地全力西化的证据。徐裕健这麽比喻:「所以现今中正区的古蹟建筑,在当时就像一个殖民橱窗,显现了台湾整体政经脉络的缩影。」

深入现场
从细节还原古蹟风貌


国家摄影文化中心这栋钢筋混凝土造的三层楼建筑,是日本知名建筑师渡边节在台唯一作品,带有折衷主义美学装饰,同时有着现代主义的简洁风格。建物所有权在不同时代几经转手,直至1968年交通部公路总局将屋顶西北侧的塔楼拆除、增建为四层楼,又於外墙贴上黄褐色二丁挂磁砖,外观已和原貌大相径庭。

为仿照当年模样重建,徐裕健考究许多建筑史料、历史照片和现场残迹,也从渡边节在日本关西的代表作品中参考更多近代化设施的概念。他发现,这栋建筑采用可让墙面更稳固的石材乾挂工法,以及装设避雷针、空调系统、污水化粪池等设施,这些规画如今看来司空见惯,但在1930年代都是极为先进的设计。

最具代表性的塔楼重建则被列为此次修复的首要之务。他提到,在当时日本民族主义抬头的时代背景下,流行以现代建筑辅以宫殿式屋顶,尖顶造型如同戴上冠帽,又被称为「帝冠式」建筑。在没有任何施工图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施作难度大幅提高,徐裕健在塔楼原位置找到柱位基础和配筋,要求施工团队先以木头架构出基本造型,再从数张不同拍摄角度的旧照片比对大小、弧度,才得以大致掌握量体全貌。

此外,他找出仅存的半座窗户残迹,还原木结构的平衡锤窗,这种上下叠合的玻璃窗利用杠杆原理,可让窗扇停留在想要的位置,在日本时期的仿西式建筑中经常可见。其他诸如外墙磁砖、骑楼铺面石材等,都一一根据最初的建造规格重新仿制。他强调:「深入了解後,能看见当初建筑师的用心和重视的细节,我们就要想办法尽可能地还原。」

尊重历史
用使命感维护文化财


徐裕健分享,从事古蹟修复所需具备的,绝不只是认识某一个时代的构造技术、材料,而要有非常全面的跨时代了解,「有点像古董监定,你要能辨认不同时代的工法、匠师派系,才知道将来要怎麽修补。」他以台北宾馆为例,修复时他判断内部白墙并非台湾传统建筑常用的「白灰壁」,便取样送至日本化验,最後得证是在日本被广泛运用的「漆喰涂」,当时还邀请了日本国宝级匠师小松七郎来台示范制作技法,「做了这麽多,其实最後看到的就只是一面白墙,到底意义在哪里?就是我们守护了无形的文化财。」

撇开技能的养成,对徐裕健来说,要成为古蹟修复建筑师的首要专业条件,就是要有历史的使命感,「把它当作是我可以维护古蹟的一个机会,尽力去做到最後一刻。」台北流长的历史文化,将藉由古蹟修复建筑师之手,世代传唱下去。
 
DSC_210319025_去背2
姓名:徐裕健
职业:古蹟修复建筑师
特质:有使命感,善於苦中作乐。
工作任务:保留文化资産,完整地传到下一代手上。
核心理念:文化保存是很纯粹的,不应受外力干扰。古蹟修复还原的不只是建筑外壳,还有可能消逝的工艺和匠师精神。
文-张雅琳 摄影-林轩朗 图-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徐裕健建筑师事务所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