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料理时空旅人 连结饮食与风土记忆(台北画刊110年10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1-10-05

1.4万

在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1920、30 年代,台北的饮食文化发展也迎来一片欣欣向荣,尤其商贾云集,繁华媲美十里洋场的大稻埕,更是美食汇聚之地。透过饮食文学作家萧秀琴和「同安乐」负责人陈玠甫的分享,吃一口台湾菜、喝一口台湾茶、说一段台湾故事, 一起回味氤氲在百年岁月中的台湾美食记忆。

大稻埕是台北传统美食聚集地,街角小店或庙口摊贩,都可能保留了传承百年的好滋味。(摄影/张晋瑞)大稻埕是台北传统美食聚集地,街角小店或庙口摊贩,都可能保留了传承百年的好滋味。

从移民社会到上流社会
要理解百年前的老台北味道,就要从当时的大环境说起。当时大稻埕作为北台湾重要的转运港口,一箱箱的南北货都在此吞吐, 兴盛繁荣的贸易,吸引名流仕绅、各地商贾齐聚,社交活动热络,自然就有了宴饮需求。

曾在大稻埕生活二十多年的萧秀琴,身处这处台北古早味最负盛名之地,让她起心动念,追寻台湾料理的流变。她提到,台湾社会对移民的包容性体现於料理上,「由於汇聚了来自各地的移民,台湾料理从一开始就融合了广东、福建和北京菜的特质。」这点从「江山楼」、「东荟芳」、「春风得意楼」和「蓬莱阁」等大稻埕四大旗亭(有艺旦陪侍的酒家)的菜谱中可略见一二。

从「江山楼」的菜单可窥见百年前台湾料理形式的样貌。(图/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从「江山楼」的菜单可窥见百年前台湾料理形式的样貌。(图/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但台湾料理的形制,约要到1920 年代才被明确定义下来。1923 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行启(至各地视察之意)台湾,总督府在官邸设宴,由东荟芳及江山楼合力操办这场华丽宴席。当时《台湾日日新报》除了大幅报导此事,更将御宴当日的13 道料理一并刊载於报上。此後,日本皇室成员来台的宴席几乎都由江山楼承办,而台湾料理也因此被定位为使用高档食材、精心烹制的精致菜肴。她强调:「甚至可以说,当时正统的台湾料理, 其规模、精致度和法国菜相比,是丝毫不逊色。」

宴席菜与常民小吃摊
萧秀琴分享,江山楼创办人吴江山曾提过, 「简单的一片猪肉、一颗鸡蛋、一把蔬菜、一点猪油,也可以调理出美味的料理。」寥寥数句,勾勒出台湾料理在食材使用上的风貌。萧秀琴说:「台湾人习惯用猪大骨、鸡骨熬汤,另外我们还发现日本时代几乎所有的炖汤食谱都会加香菇。」像是裕仁皇太子御宴中的一道「雪白木耳」,就是将产自四川的白木耳,放入加了香菇的鸡高汤里煨煮至软烂,「这道菜作法简单,香菇就是最重要的鲜味来源,非常适合自己在家中重现这份御宴滋味。」

香菇的鲜味能让佳肴更加美味,因此成了日本时代炖汤的首选食材。(摄影/张晋瑞)香菇的鲜味能让佳肴更加美味,因此成了日本时代炖汤的首选食材。

现代人常吃的意面,在1920、30 年代得前往餐厅酒楼才能品尝。(摄影/张晋瑞)现代人常吃的意面,在1920、30 年代得前往餐厅酒楼才能品尝。

萧秀琴也留意到时代推移下另一有意思的演变,二战末期随着美军轰炸,物资流通严格受限,高级餐厅只能就地取材,台湾乡村的家庭常用食材进入餐馆,精致料理加入更多台湾味,1937 年成立的「山水亭菜馆」即是「台湾料理」乡土化的最佳例证。创办人王井泉在战时物资受限的情况下,仍多方搜罗食材,标榜用低廉的价格,供应口味简单、且台湾人皆熟悉的乡土菜肴或小吃,例如菜脯蛋、酱冬瓜等清粥小菜,她笑说,「若不是战争造成物资匮乏,这些便宜食材便不会出现在宴席菜中。」

战争结束後,一些名厨转为自立经营小吃或到小型餐馆谋生,「例如现在一般人熟知的意面,在日本时代要到餐厅食堂才吃得到; 另外像炸猪肝、炖汤这些日常小吃,其实在以前被认定为精致料理。」另外,现在大稻埕慈圣宫前的摊位,也都还能点到像「佛跳墙」这类当时的宴席大菜,这都是当时宴席大菜走入民间生活的结果。

提到小吃,萧秀琴也分享了另一项1920、30 年代的常民美味,「透过摄影大师李火增的照片,我们可以看见当时早起的人们围着小摊车,正在购买他们的早点⸺杏仁茶与泡饼。」杏仁茶冲泡快速,再搭配具有饱足感的泡饼或油条,就成为营养又能迅速补充体力的早餐。台湾约从清领时期就有杏仁茶, 但因为台湾不产杏,大部分仰赖进口,因此并不是便宜的食材。但是到了日本时代,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普及,已经有路边摊、小吃摊卖杏仁茶,至今仍深受台湾人喜爱。

1920、30 年代经常在路边贩卖的杏仁茶,至今仍是颇受欢迎的常民美食。(摄影/张晋瑞)1920、30 年代经常在路边贩卖的杏仁茶,至今仍是颇受欢迎的常民美食。

流转百年的茶饮文化
如今要想追溯百年前的饮食线索,还有一个关键字——茶。

陈玠甫希望藉由推广传统饮茶文化,传承台北人的百年生活日常。(摄影/张晋瑞)陈玠甫希望藉由推广传统饮茶文化,传承台北人的百年生活日常。

因经营茶馆而深入研究台湾茶文化的陈玠甫告诉我们,若从传统饮茶的角度来理解饮食两字,「饮」指的是喝茶,「食」则是指茶点。以传统饮茶来说,台北人饮茶的热潮在1920、30 年代达到高峰,例如1924 年开幕的永乐座戏院,便有喝茶听戏的习惯,是当时常民休闲的日常样貌;建於1934 年的「新芳春茶行」,是将台湾茶叶推向世界舞台的重要角色,也因茶叶贸易兴盛、饮茶风气普及,促使商贾文人频繁穿梭大稻埕,顿时茶行、茶楼林立,形成一片热闹的饮茶风景。

不过只有喝茶或许太单调,能与茶搭配的糕饼点心也越发受到重视。今日若想品尝百年前受欢迎的茶点,陈玠甫分享了几个他喜爱的老店,「『李亭香』、『十字轩』和『龙月堂』,都是百年历史的糕饼铺,和台北最古老茶行之一的『林华泰茶行』皆历久不衰, 留下至今吃茶配茶点的饮食习惯。」

盐梅糕、绿豆糕上桌,再沏壶好茶,在这样一套台式下午茶里头,细细品味百年来的过往风华。饮食,不只是吃菜喝茶,佳肴好茶背後蕴含着前人传承至今的文化结晶,不妨从饮食开始,找寻台北的百年风土记忆。


本期专题请点↓
文化时空旅人 重访百年文艺场域
音乐时空旅人 回味旧城迷人乐曲


文-张雅琳  
摄影-张晋瑞
图-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