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3-13
3329
日前国际媒体曾将台湾行人用路环境形容为「行人地狱」,因而引起大众对行人路权的关注。针对行人用路权的改善,台北市政府多年来持续进行滚动式检讨与修正,除了增加行人用路面积、加强取缔违规及宣导,今年也着重於机车不骑人行道、导入智慧科技设备等方式,透过多方面优化,让台北的行人用路更加安全有保障。
台北市交通局简任技正杨钦文分享,针对社会用路习惯改变,台北市将持续进行交通知识宣导和硬体设备改善,保障行人用路安全。(摄影/蔡耀徵)
改变用路思维与行车观念
「交通及路权设计与整体文化观念有很大的关联。早期交通道路的设计多是『人迁就车』,但现在观念不同了,我们要渐渐找回『以行人为本』的用路思维。」台北市交通局简任技正杨钦文说,例如随着台北市高龄人口增加,人口结构改变,过去所建置的人行陆桥、地下道等行人通行空间都需要改善,「要尽量让行人能好好的走在平面上,这是当今交通政策最主要的方向。」
为了撕下行人地狱的标签,交通局藉由全面盘点与改建,增加行人平面用路的比例,而後势必会较过去产生较多的人车冲突。「这时最重要的,就是改变驾驶的行车观念及盘点人行道的可使用空间。」杨钦文说,根据交通局长期的追踪分析,行人与汽机车肇事的原因,大多来自於驾驶缺乏良好的停让观念,无形中提高事故风险,特别是车辆左转时,经常未注意对向行人与来车,容易造成车祸。
杨钦文举例,交通局要求公车驾驶行经路口时,优先停车观察、礼让行人并运用「指差确认」手势,养成在转弯前确认公车四周无行人经过的习惯,以预防性的职业安全动作降低人为失误,规范驾驶落实「停让SOP」後,大幅减少公车与行人间的事故,确实提升路口行人穿越马路的安全性。
优化行人空间设备
除了改变驾驶人观念,还得搭配行人用路面积的整顿及硬体设备的优化,才能确保行人用路安全。「人行道本来就是给人走的。」杨钦文说,过往人行道常让出空间设置机慢车停放区,占据了行人的用路面积,也导致许多骑士因贪图方便而骑乘在人行道上,侵犯行人安全通行的权利,因此交通局今年也致力於落实「机车退出骑楼、整顿人行道」措施,以维护行人通行安全。
台北市交通局人员到各地老人共餐据点,进行交通安全宣讲。
台北市定期安排学童至交通公园进行户外教学,实地了解行人需留意的交通安全资讯。
杨钦文补充,至於既有人行道空间的改善,交通局则主要聚焦在「路段」与「路口」两个面向。像是人行道上常有变电箱等固定式障碍物,也有花盆、流动摊贩等非固定式障碍物,这些都得藉由交通局与工务局等单位跨局处合作,共同整顿人行道以保持通畅;路口照明度的提升,也有助於增加行车驾驶行经路口时的可视程度,确保驾驶与行人间的安全距离。
此外,交通局也在行人通行的道路空间逐步导入智慧科技设备,打造更人性化且符合行人用路需求的设计。像是智慧号志能自动侦测行人通过马路所需的时间,即时调整行人绿灯秒数;台北市公车也导入「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行车时能侦测车辆周边的障碍物,并在车辆转弯时,协助驾驶判断车体附近是否有行人。
宣导观念多管齐下
「硬体设备提升了,民众的用路观念也得更新,因此交通局投注许多心力宣导正确的交通安全资讯。」杨钦文说,针对好发交通事故的老年及幼儿族群,交通局经常走进社区邻里间,透过活动传递最新交通资讯,如机车不骑人行道等。而教育局也会定期安排学童至交通公园、交通资讯中心进行户外教学,透过教具设备、体验设施,让学童从游乐中学习需注意的安全资讯。
「虽然行人地狱如此负面的形容引起大众的关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市府与民众沟通的机会。」杨钦文表示,交通局期许藉此机会能与市民一同携手从日常做起,持续倡议与落实交通安全,将台北市打造成行人友善的交通环境。
文ー韦森.摄影ー蔡耀徵.图ー台北市交通局
台北市交通局简任技正杨钦文分享,针对社会用路习惯改变,台北市将持续进行交通知识宣导和硬体设备改善,保障行人用路安全。(摄影/蔡耀徵)
改变用路思维与行车观念
「交通及路权设计与整体文化观念有很大的关联。早期交通道路的设计多是『人迁就车』,但现在观念不同了,我们要渐渐找回『以行人为本』的用路思维。」台北市交通局简任技正杨钦文说,例如随着台北市高龄人口增加,人口结构改变,过去所建置的人行陆桥、地下道等行人通行空间都需要改善,「要尽量让行人能好好的走在平面上,这是当今交通政策最主要的方向。」
为了撕下行人地狱的标签,交通局藉由全面盘点与改建,增加行人平面用路的比例,而後势必会较过去产生较多的人车冲突。「这时最重要的,就是改变驾驶的行车观念及盘点人行道的可使用空间。」杨钦文说,根据交通局长期的追踪分析,行人与汽机车肇事的原因,大多来自於驾驶缺乏良好的停让观念,无形中提高事故风险,特别是车辆左转时,经常未注意对向行人与来车,容易造成车祸。
杨钦文举例,交通局要求公车驾驶行经路口时,优先停车观察、礼让行人并运用「指差确认」手势,养成在转弯前确认公车四周无行人经过的习惯,以预防性的职业安全动作降低人为失误,规范驾驶落实「停让SOP」後,大幅减少公车与行人间的事故,确实提升路口行人穿越马路的安全性。
优化行人空间设备
除了改变驾驶人观念,还得搭配行人用路面积的整顿及硬体设备的优化,才能确保行人用路安全。「人行道本来就是给人走的。」杨钦文说,过往人行道常让出空间设置机慢车停放区,占据了行人的用路面积,也导致许多骑士因贪图方便而骑乘在人行道上,侵犯行人安全通行的权利,因此交通局今年也致力於落实「机车退出骑楼、整顿人行道」措施,以维护行人通行安全。
台北市交通局人员到各地老人共餐据点,进行交通安全宣讲。
台北市定期安排学童至交通公园进行户外教学,实地了解行人需留意的交通安全资讯。
杨钦文补充,至於既有人行道空间的改善,交通局则主要聚焦在「路段」与「路口」两个面向。像是人行道上常有变电箱等固定式障碍物,也有花盆、流动摊贩等非固定式障碍物,这些都得藉由交通局与工务局等单位跨局处合作,共同整顿人行道以保持通畅;路口照明度的提升,也有助於增加行车驾驶行经路口时的可视程度,确保驾驶与行人间的安全距离。
此外,交通局也在行人通行的道路空间逐步导入智慧科技设备,打造更人性化且符合行人用路需求的设计。像是智慧号志能自动侦测行人通过马路所需的时间,即时调整行人绿灯秒数;台北市公车也导入「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行车时能侦测车辆周边的障碍物,并在车辆转弯时,协助驾驶判断车体附近是否有行人。
宣导观念多管齐下
「硬体设备提升了,民众的用路观念也得更新,因此交通局投注许多心力宣导正确的交通安全资讯。」杨钦文说,针对好发交通事故的老年及幼儿族群,交通局经常走进社区邻里间,透过活动传递最新交通资讯,如机车不骑人行道等。而教育局也会定期安排学童至交通公园、交通资讯中心进行户外教学,透过教具设备、体验设施,让学童从游乐中学习需注意的安全资讯。
「虽然行人地狱如此负面的形容引起大众的关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市府与民众沟通的机会。」杨钦文表示,交通局期许藉此机会能与市民一同携手从日常做起,持续倡议与落实交通安全,将台北市打造成行人友善的交通环境。
文ー韦森.摄影ー蔡耀徵.图ー台北市交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