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4年11月第574期-艋舺旧城区的前世今生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5-12-01

5144

说到艋舺,你会想到什麽?龙山寺、青草巷、剥皮寮,还是美食满档的新富市场?艋舺是万华的旧称,凭着位於淡水河口的地利优势,在清代发展为仅次於台南、鹿港的全台第三大都市,堪称台北市发展的起点。如今这里留有上个时代风华残影的地方,不乏有全世界、全国、全市第一的荣耀。古庙、古街、老市场、老字号积累怀旧魅力,百年文化风貌别具,适合花一整天时间慢慢逛,游之不尽。

艋舺乃透透
龙山寺→青草巷→新富市场(阿婆油饭、三六圆仔店、三水食品行)→剥皮寮历史街区→太和饼舖→艋舺隘门遗址.台北仁济院


8:00~9:00
龙山寺
朝圣台北第一名刹


龙山寺是艋舺地方第一大庙,也是台北市极负盛名的观光热点。建於清乾隆3年(1738年),艋舺人无论是祭祀祈福、议事、诉讼祈求神明公断、甚至地方械斗,都以此作为主要集会点。从历史文化看,龙山寺坐落於台北市最早的聚落中,悠远历史犹如台北城发展的缩影;从建筑看,龙山寺坐北朝南,面呈回字形,为中国古典三进四合院的宫殿式建筑,施工严谨,雕刻考究,庙貌豪华瑰丽,为台北之冠。

挟着昔日「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繁荣气势,270多年间,「台北第一名刹」人气香火未曾稍减。走进山门,飞天的屋檐、细腻的雕刻、跪拜祝祷香火缭绕,完全没变;不同的是,随着年代愈久,信徒愈多,连金发碧眼的「阿兜仔」都慕名上门。在地导览老师高传棋笑称龙山寺神威远播,不论是求财、求子还是求健康、求婚姻,都有各殿主神为你伸张作主。龙山寺在信徒心中地位崇高有如「综合医院」,凡是许诺,必有回应。

70多年间,「台北第一名刹」龙山寺人气香火未曾稍减。
▲270多年间,「台北第一名刹」龙山寺人气香火未曾稍减。(杨智仁摄)

龙山寺
地址:广州街211号
电话:2302-5162

龙山寺不仅是艋舺第一大庙,也是台北市极负盛名的观光胜地
▲龙山寺不仅是艋舺第一大庙,也是台北市极负盛名的观光胜地。(杨智仁摄)


9:00~9:30
青草巷
土里土气清香扑鼻


龙山寺墙外一条45公尺长的小巷,是清代即存在的古市街。龙山寺药签灵验,信徒卜卦求签後,向庙外的草药小贩抓药,久而久之形成一条药草专业街,人称「救命巷」。虽然後来药签遭到废除,加上西药普及,青草巷日渐式微,然而这条遍地苍翠的巷道却深具文化观光魅力。作家龙应台说它「土里土气但清香扑鼻」。巷里采透光顶棚,折射幽微日光,整体空间通风阴凉,是使药草保鲜、不易乾枯或腐烂的独特设计;除了抓药治病,现代人注重的食疗、美容汤方、消暑饮品,各店也都有其独特配方。近年食安事件闹得人心难安,药草食补再度引起重视,青草因而得以不枯,老巷将会在慕名游客和死忠本土顾客捧场下,持续飘香下去。

近年食安风波让药草食补再度引起重视。
▲近年食安风波让药草食补再度引起重视。(杨智仁摄)


10:00~11:00
新富市场周边吃香喝辣


虽然市场过午才打烊,如果想买到询问度破表的「阿婆油饭」,早来还是稳妥些。新富市场在80年前是首座有着新式卫生标准与现代建筑样式的公有市场,规划完善,三角窗黄金位置的阿婆油饭前几年曾拿下「天下第一摊」封号,油饭以糯米泡水3小时後,再以大火蒸煮,另备一铁锅将香菇、带皮的五花肉丝、虾米、油葱、酱油炒香,并将蒸好的糯米倒入翻炒至颗颗米粒都上了酱色、入了味,再移到木蒸笼保温,口感黏糯弹牙;阿婆还有另一项绝活,就是将油饭灌入洗净的猪大肠做成糯米肠,薄脆的猪肠使口感更有层次,是比油饭更加抢手的逸品。

市场外围也是老店齐聚。「三六圆仔店」专卖拜神用的芋粿巧、红龟粿、凤片糕等,观光客多了,也开始卖起汤圆和剉冰,汤圆用浊水溪糯米古法制作,软Q黏糯,是甜汤、剉冰的招牌配料。

「三水食品花生行」则是台北市少数还保留现炒花生、手榨麻油的传统老店,油炒花生、五香花生粒粒大颗、浑圆饱满,连许久不见的蛋酥花生也有,香酥爽脆超涮嘴,叫人一颗接一颗,停也停不了!

三六圆仔店
地址:三水街92号
电话:2306-3765

三水食品花生行
地址:和平西路3段75号
电话:2306-3785

新富市场的阿婆油饭前几年曾拿下市府「天下第一摊」封号
▲新富市场的阿婆油饭前几年曾拿下市府「天下第一摊」封号。(杨智仁摄)


12:00~13:30
剥皮寮历史街区
游走老艋舺风情


剥皮寮奇特地名的由来,据传与剥树皮、剥兽皮有关,约在清代时期成形,约有200多年历史。此地不是一条街,而是由广州街、康定路、昆明街围绕而成的街廓,保存了清代完整的街型、民初传统居屋、日据时期市区改正的典雅立面,及光复後改建的面貌,有如艋舺历史的缩影。

由於地处交通要道,此地成为许多名人名宅名店的聚集地,包括吕阿昌医生宅、章太炎旅台居所、太阳制本所、秀英茶室、日祥旅社等,漫步在老街区,彷佛置身在旧时繁华的老艋舺。相较於名气更响亮的迪化街,剥皮寮虽不华丽,保存却相对完整,值得一游。

剥皮寮历史街区
地址:广州街和康定路交叉口
电话:2336-1704

漫步在剥皮寮老街区,彷佛置身於旧时繁华的老艋舺
▲漫步在剥皮寮老街区,彷佛置身於旧时繁华的老艋舺。(杨智仁摄)

剥皮寮有如艋舺历史缩影,值得细细游逛。
▲剥皮寮有如艋舺历史缩影,值得细细游逛。(杨智仁摄)


14:00~14:30
太和饼舖老字号
各式糕饼尝甜头


1946年创立於旧太平市场,一晃眼已走过半世纪。创店至今热卖的包括膨饼、凤梨球、凤梨酥、古早肉饼,其中膨饼堪称老饼舖最具特色的糕点之一,放在碗里压碎,以滚烫开水冲泡;升级版则是浸泡在滚烫的花生汤或红豆汤里,更是营养丰富、香甜满点,在物资缺乏的年代,这可是到龙山寺拜拜,或早餐、消夜甚至产妇坐月子的豪华点心呢。

太和饼舖的凤梨球是创店至今持续热卖的产品
▲太和饼舖的凤梨球是创店至今持续热卖的产品。(杨智仁摄)

膨饼有多种吃法,堪称太和饼舖最具特色的糕点之一
▲膨饼有多种吃法,堪称太和饼舖最具特色的糕点之一。(杨智仁摄)


15:00~16:00
艋舺隘门‧台北仁济院


电影《艋舺》当中有不少纠众追打的画面,眼尖观众可能注意到了,一座不显眼的小隘门,在械斗场面中格外醒目。早期艋舺为保障居民安全,在贵阳街、西昌街交会口及广州街223巷口分别设置了两道隘门,一发生械斗或有外来盗匪入侵,只要把门关起来就能立即防御,可惜数年前遭到拆除,只留下墙上一幅砖画聊供追忆。

历史古物的消失令人感伤,所幸隘门附近的台北仁济院依旧安在。台湾早期重男轻女,常有女婴被溺死或丢弃,板桥林家第四代族长林维源在1866年创立了保婴局,抢救抚养被弃女婴;1870年,淡水同知陈培桂扩大救助对象改为育婴堂,并设回春院、养济院、同善堂,日据时期合并为救济收容弃婴、废疾、伤病老衰的台北仁济院,类似今日的孤儿院、养老院,是当时颇具规模的社会福利机构,即台北仁济院的前身,台北仁济院目前设有展示室可参观并导览。现今旧仁济医院门边镶嵌了一块艋舺硕果仅存的「淡北育婴堂碑」,不仅是艋舺仅存的古碑,也是台北市救济事业发展的珍贵见证。

台北仁济院
地址:广州街243号

现今旧仁济医院门边,留有艋舺硕果仅存的「淡北育婴堂碑」,是台北市救济事业发展的珍贵见证
▲现今旧仁济医院门边,留有艋舺硕果仅存的「淡北育婴堂碑」,是台北市救济事业发展的珍贵见证。 (杨智仁摄)

台北仁济院是台北市救济事业发展的珍贵见证
▲台北仁济院是台北市救济事业发展的珍贵见证。(杨智仁摄)

早期艋舺的两道隘门,拆除後只留下墙上一幅砖画。
▲早期艋舺的两道隘门,拆除後只留下墙上一幅砖画。(刘佳雯摄)


文/锺文萍
摄影/杨智仁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