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6年2月第589期—嗜书者的桃花源 阅读老房子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7-02-15

1.5万

时间长河里,屋子会老、书会旧,唯有读者的灵魂永恒如新。当有意思的书遇上有故事的老屋,彷佛相互应和的绝妙二重奏,书里书外都值得细细品读。▲在老房子里享受阅读时光,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施纯泰摄)

 

好样文房 城市中的书香秘境

好样文房是一处大隐隐於市的秘境。掩着的大门、围篱与老树阻隔了窥探的视线,唯有知晓门道的有心人,才知道在车水马龙的忠孝新生站附近,有这麽一处由日式宿舍改建的阅读空间。

 

拥有开阔绿意的好样文房,是预约制的公益图书馆,15岁以上的爱书者皆可预约。建物本身的历史可追溯至1920至1940年代,为日据时期的官员宿舍,外观是优美朴实的日式木造建筑,内部细节则采和洋风格混搭,从台、法、日等地蒐罗的老物件巧妙融合,使得整体空间风格多元却又不显突兀。▲采预约制的私人图书馆,让空间的静谧与美好,陪伴人们品读书香。(施纯泰摄)

 

好样文房店长杨淑瑜表示,店内目前藏书约4千余册,主要以设计、艺术、建筑、食谱等类别为主。另规画以「台日设计相对论」为主题的展览空间,每2个月换展一次,每次主题都会邀请台、日各1名创作者相互激荡。

 

散发浓浓桧木香的好样文房,温暖、明亮、静谧,无论是阅读、看展、喝茶、品尝点心,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看光影推移,都能享受日常的美好时光。


好样文房  
临沂街27巷1号 
2341-9662


新年读好书

书店与书如何成为相得益彰的风景?《旅读书店:寻访全球最美的20间书店》介绍全球最美的20间书店,也许能让你跳脱书店的原有框架。值得一提的是,好样文房收藏了本书的中、日文版,推荐给乐意把书店当成一本好书来反覆阅读的人。
 

 

1920s书店 重返旧时静美岁月

迪化街最热闹的街角,安静矗立着一间小而美的「1920s书店」。书店前身是台湾第一间西药房「屈臣氏大药房」,堪称大稻埕一带最具指标性建筑,1998年曾付之一炬,後经原屋主後代子孙整修重建,才得以重现风华;书店里2座黝黑不起眼、用来陈列书籍的老药柜,默默诉说着老屋子的传承与历史。

 

以「成为时空转换的起点」自诩的1920s书店,选书诉求为「全世界的1920年代」:多元文化并陈与各种开阔思潮的相互激荡,是1920年代最珍贵的精神。1920s书店希望藉由选书,让读者突破时空隔阂,领略1920年代的光辉岁月,再将此精神重现於百年後的此时此刻。▲1920s书店希望藉由选书突破时空隔阂,让读者领略1920年代的风华。(施纯泰摄)

 

1920s书店读者群相当多元。寻根的日本游客锺爱地图集与摄影集,慕名而来的港、陆客则对不同史观下的历史论述倍感兴趣,台湾读者则偏爱在地文史。不时有当地耆老走进书店串门子话当年,活脱脱就是部最珍贵的活历史,采访当天还遇到一位日籍台湾媳妇来店里寻觅论文参考资料,书店的读者群样貌宛如是大稻埕古往今来的缩影。


1920s书店  
迪化街1段34号  
2556-2520


新年读好书

《紫色大稻埕》是艺术家谢里法以小说的笔调,勾勒日据近代美术史,将台湾重要艺术家如郭雪湖、陈澄波与当时大稻埕知名商贾仕绅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以半虚构半史实的方式,跃然纸上。推荐给想一窥大稻埕全盛时期风光的读者。

 

行册 一百种读书的方法

如果说「1920s书店」像是一扇敞开的大门,距离1920s书店仅约200公尺之遥、低调隐身在延平北路上的「行册」,则是让人安安静静藏匿起来、好好看本书的秘密基地。

 

许多人都以为行册是家餐厅,而忽略位於3楼的「行册书房」才是整栋建筑的精神堡垒。「行册」之名取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旧址是台湾新文化运动之父蒋渭水开设的大安医院的一部分,也是日据时期台湾唯一自由言论发声管道《台湾民报》总发行处,见证了台湾重要的政治、文化发展历程。▲3楼的行册书房,让人可以安静藏匿,专心享受阅读的美好。(施纯泰摄)

 

采入馆付费制的行册书房,有全日(8小时)300元及半日(4小时)200元的收费方式,藏书以台湾独立书刊、视觉艺术与图文设计类杂志,以及文学艺术类书籍等3大类为主;其中占比最重的台湾独立书刊,彰显着行册对於「独立」与「自由」价值观的传承与坚持。
 

行册的空间与藏书同样精彩。推门而入,1、2楼有着向蒋渭水致敬的种种设计巧思,令人惊艳;走上3楼,则是令人屏息的幽微、隐密空间,或站、或坐、或躺、或卧的精巧设计,鼓励人们尝试「100种读书的方法」,好好安顿身心,珍而重之地阅读一本书,是别处难寻的阅读体验。


行册
延平北路2段33号 
2558-0915


新年读好书

作家廖玉蕙的《後来》以温暖深刻的笔触,书写她与母亲之间的点滴,小时候频频追问着「後来呢?」的小女孩,直到自己也成为母亲,甚至失去母亲之後,才了解许多事情都要「後来」才能明白,而更多时候已经没有「後来」。推荐给每个活在「现在」的人。


文/木华
摄影/施纯泰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