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之後 探出新日常光景的枝枒
当出门必备清单从手机、钱包,再加上了口罩、面罩等防疫物品,这些因疫情养成的习惯,已成为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今年5 月开始升温的疫情,现在虽已逐渐获得控制,但因防疫启动的居家办公等措施,已使人们的生活起了巨大波澜,发展出一套全新的生活模式。
对於新生活日常的改变,临床心理师苏益贤从心理学出发,提供居家办公提高生活品质、调节心情的小技巧,既可维持工作效率,还能舒缓自我情绪;居家防疫让家长们工作、育儿两头烧,瑜伽老师家家以亲身经验分享如何维持融洽的亲子关系,同时推荐亲子瑜伽招式,让大人小孩关系更紧密;面对疫情的起起伏伏,未来日常该如何自处?身处疫情最严重的美国,旅美作家李濠仲以在纽约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验,提供我们长期与疫病共处的生活视角。
疫情如同暴雨侵袭着土地,然而身在暴雨中的我们,因为团结抗疫而理解彼此、因为了解疫情而更加坚强,顺应疫情而生的新生活模式也逐渐发展成形,一点一滴浇灌着日常,终探出另一种光景的枝枒。
对於新生活日常的改变,临床心理师苏益贤从心理学出发,提供居家办公提高生活品质、调节心情的小技巧,既可维持工作效率,还能舒缓自我情绪;居家防疫让家长们工作、育儿两头烧,瑜伽老师家家以亲身经验分享如何维持融洽的亲子关系,同时推荐亲子瑜伽招式,让大人小孩关系更紧密;面对疫情的起起伏伏,未来日常该如何自处?身处疫情最严重的美国,旅美作家李濠仲以在纽约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验,提供我们长期与疫病共处的生活视角。
疫情如同暴雨侵袭着土地,然而身在暴雨中的我们,因为团结抗疫而理解彼此、因为了解疫情而更加坚强,顺应疫情而生的新生活模式也逐渐发展成形,一点一滴浇灌着日常,终探出另一种光景的枝枒。
- 提筆書寫 理解自我療癒身心(台北畫刊110年8月)隨著疫情帶來的不安定感,坊間興起各式紓壓、放鬆身心的工具和祕方,早在20 世紀初期,「表達性書寫」(expressive writing)就已被廣泛運用在心理治療上,用以減少負面情緒與憂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James W. Pennebaker 的研究也證實,書寫過程中的「情緒性揭露」有助於理解自我與舒緩內心壓力。近年興起以書寫為媒介的工作坊,協助參與者找尋自我,並從中獲得療癒。 提筆、覺察...298572021-08-06
- 不設限走出科學夢 林映岑的南極奇幻旅程(台北畫刊110年8月)在悄然無聲、一片雪白的南極,一位身高不到160公分的台灣女性,頂著24小時的夜色,在雪地中執行任務。杳無人跡的大地,唯有刺骨寒風及攝氏負40度的低溫陪伴著她。儘管環境艱鉅,她依然專注地進行眼前的工作。她是現職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的助理教授,也是台灣目前唯一一位在南極駐地研究超過一年的女性科學家⸺林映岑。 去年10月10日林映岑登上南極滿一週年,特別帶著國旗到基地附近的Hut Poi...296402021-08-06
- 台北庶民美食中的汕頭味(台北畫刊110年8月)幾十年前去了一趟上海,當時所謂的「十里洋場」已漸甦醒,台商出入頻繁,因應新的經濟型態,美食餐廳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那時曾去一家火鍋店,店內的各式醬料裡,其中一味「沙茶」還特別註明「台灣人專用」。咦?在台灣吃火鍋就是要蘸沙茶,這奇怪嗎? 台灣人吃火鍋有段轉換史。現在台北當道的是麻辣火鍋,聽說台灣第一家麻辣火鍋是1979年由蔣介石的「御廚」四川人蔣陸寧,在安和路與通化街間的巷子內開的。一開始...44472021-08-06
- 居家烘焙坊開張(台北畫刊110年8月)用雙手揉整麵團,以觸覺感受它們的變化,接著等待麵團發酵膨脹、送入烤箱,一步步完成心目中理想的膨軟模樣。製作麵包的過程比想像中療癒,更別提出爐之後的香氣,不僅誘人垂涎,更讓空間盈滿幸福芬芳。透過「哆夶食間」烘焙研發授課教師吳育娟分享的簡單麵包製作技巧,讓讀者在家也能大顯身手,烘焙出不亞於專業麵包師傅的好滋味。 吳育娟傳授只需透過雙手就能製作好吃麵包的技巧。 一般家庭如果沒有發酵箱,可以將...63122021-08-06
- 兼顧各項環節,成就精彩節目――電視節目製作人(台北畫刊110年8月)走進商辦大樓林立的內湖區,這裡有高度密集的電視台,以無數動人節目,帶領觀眾一窺無窮盡的廣大世界。在這些五花八門的節目背後,有一群無名的工作人員,每日每夜為如何帶給觀眾最棒的節目而默默努力。曾以導演、製作人不同身分二度拿下金鐘獎的劉志雄,入行多年,對電視節目從無到有的過程再清楚不過。對他來說,從前期準備,到拍攝後製、再到包裝行銷,什麼都要管的節目製作人,正是讓好點子變成好節目的關鍵角色。 對劉...24142021-08-06
- 防疫新日常 台北生活新提案(台北畫刊110年8月)不再焦慮、不再恐懼,與疫情共處的新日常提案,引領我們在尚未完全自由的生活中,找到合適的情緒出口、維繫與他人連結的方式,並且回望自己的家庭與城市,重組出最理想的生活樣貌。 隨著今年5 月國內疫情升溫,居家辦公成了許多人的新工作日常,面對長時間獨自工作所衍生的情緒低潮與焦慮,不妨循著臨床心理師蘇益賢的建議,試著察覺自己的內心狀態,畫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重新建立一套理想的工作模式;疫情下家長如何調...17262021-08-06
- 安全防洪韌性城市(台北畫刊110年8月)台北市多年來不斷優化排水防洪系統,以建立防洪、防澇的海綿城市。然而面對突發性集中強降雨,仍難以完全避免積水狀況的發生,因此除了既有水利建設的維護及更新,更需培養民眾與水共生的自主防災新思維,加強市民面對水災來襲時的自助、互助與應變能力,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 整理ー翁珮恒 圖表ーMiyabi33432021-08-05
- 極端氣候下的防災新思維(台北畫刊110年8月)今年6月彩雲颱風挾帶大量雨水,造成台北市信義區、文山區多處淹水的景象仍歷歷在目。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及都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儘管台北市擁有完備的水利設施,極端強降雨仍可能造成令人措手不及的災害。面對如此處境,除了北市府積極增進水利設備的效能,民眾亦需具備與水共存的自主防災新思維,在災時做第一線的即時處理,提升海綿城市防洪韌性的能力。 精進建設打造海綿城市 台北市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早期推動「總合治水...37132021-08-05
- 夏日旅遊新體驗 熊讚熱氣球、鳴日號列車啟航(台北畫刊110年8月)迎接疫情下的新生活常態,台北市政府致力於觀光旅遊轉型、加強國內外城市行銷,開創多元的可能性。今年台北市政府積極與台東縣政府合作參與「2021 台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製作代表台北城市意象的3D 造型「台北熊讚熱氣球」,這是全台灣繼台東之後,第二座擁有代表熱氣球的城市。吸睛又可愛的熊讚熱氣球,將在本次盛會首次亮相,承載著台北旅遊的新希望在空中飛揚。 台北市吉祥物熊讚Bravo 將化身為熱氣球,...45192021-08-05
- 異質都市,科幻台北(台北畫刊110年8月)在我退伍的那年,買了人生第一台數位全片幅相機,當初還懵懵懂懂地,不知對什麼題材有興趣,拍街景、拍人、拍我家的狗,到處隨意拍攝。直到有一天經過位於西門町的西寧國宅,被它頹廢的氣質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拿起相機拍攝起來。 西寧國宅 赤峰街旁的車子 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這棟龐大的建築,從外觀來看,好像科幻電影中會出現的巨大建築,邊拍邊幻想電影情節,主角會不會在裡面與神祕組織對抗?或是其中一層樓其實...32022021-08-05
- 巷弄間的小事(台北畫刊110年8月)對我來說,所謂的台北生活,是由許多記憶片段所組成,在每天看似庸庸碌碌的腳步裡,也總有那些讓人駐足的美好瞬間。而每一個想用力記住的當下,也都自然地構築成未來回憶的一部分。 通勤是我感受這個城市流動的方式,即便每天都搭同一台公車、同樣的路線、走同一個捷運站出口,但還是有很多好玩小事不經意地從四面八方冒出。 某次上班通勤時,在轉角的咖啡店遇見了一隻坐在窗台上的貓,牠如同我觀察牠一般觀察著我,...22482021-08-05
- 宅在家的美好配方(台北畫刊110年8月)疫情警戒標準雖已降級,但有限度地解封,居家的時間仍比往昔更多。如何在有限的活動空間裡,為自己的日常塑造出更多樂趣?透過不同領域的生活達人分享自己的宅居方式,為大家的防疫生活提供讓自己身心平衡的靈感。 疫情期間還是如常到店裡上班的「The Patissier 」首席烘焙師于詠渟,在這段期間感到最大的改變,即是休假時只能待在家裡,但也因此讓她有機會好好靜下心、蒐集更多的專業資料,精進技藝。 ...26932021-08-05
- 台北爸爸好幸福——魔術師周瑞祥 × 策展人蘇仰志(台北畫刊110年8月)8月迎來父親節,在這個一年一度的歡慶時分,透過周瑞祥和蘇仰志這兩位新一代父親的對談,分享其成為父親後的轉變,了解不同世代的教育價值觀,並帶讀者認識台北市的育兒環境與資源,讓作為爸爸成為充滿期待的事! 新生命帶來的價值觀轉折 因新生命的誕生而全然改變自己,若非親身體驗,實難領會箇中滋味。「雜學校」創新教育展創辦暨策展人蘇仰志和魔術師周瑞祥皆異口同聲表示,在孩子出生前,很難想像有個人的重要性會...28282021-08-05
- 走出去進行一場城市漫遊(台北畫刊110年8月)在疫病肆虐時的台北,走出大門的人變少了,拉開自己與他人的距離成為安全保障;但坐在書桌、餐桌前的凝望以及飽餐,不僅沒有得到更多平安的祈福,反而更加焦慮。缺乏走動的身體,猶如哲學家盧梭所說,將失去思考、失去判斷,甚至也將失去靈魂。於是,我起身走出去。 台北對我而言是既陌生也熟悉的地方,以50 公里的時速在城市裡穿梭,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尋路的指引座標,一閃而逝,陌生的地方還是陌生。但以時速5 公里...34662021-08-05
- 工作新日常 調節WFH的生活節奏(台北畫刊110年8月)疫情除了改變人們的生活,它的影響也反映在工作層面。不少公司行號為降低群聚風險,實施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 WFH)措施,讓員工在家工作,甚至也有企業開始評估未來常態性實施居家辦公的可能。當居家上班成為一種新的工作樣態,要如何建立更有效率的工作節奏、又不至於陷入總是在工作的處境,讓臨床心理師蘇益賢從專業角度出發, 分享如何調整生活節奏、舒緩自我情緒的小祕訣。 蘇益賢建議,在家...34082021-08-05
- 居家新日常 與孩子共創融洽相處之道(台北畫刊110年8月)從防疫警戒升級開始,全家人共處同一空間的時間急遽拉長,不少家長長時間面臨工作與育兒蠟燭兩頭燒的處境,直呼吃不消。面對因疫情而改變的居家生活,該如何從中找到親子共處且同樂的模式,並延續至未來的防疫日常?擁有14 年親子瑜伽教學經驗的家家,從自身教學與育兒經驗出發,分享如何打造和諧親子關係的不二法門,為彼此建立一套融洽的生活模式。 每天撥出適當時間與孩子相處、互動,是居家期間親子共處的重要課題。...24852021-08-05
- 未來新日常 來自紐約的城市防疫觀察(台北畫刊110年8月)新冠肺炎疫情不只挑戰全球公衛體系,更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究竟人們該如何面對疫情,讓百工百業盡可能恢復往昔?每一位台北人又要如何建立疫情下的生活新常態?透過旅居紐約作家李濠仲的視角,分享他的城市觀察與防疫經驗談。 從去年疫情爆發以來,外出戴口罩已成為紐約人的日常習慣。 從紐約經驗回望台北疫況 相較於台北在今年中迎來疫情高峰,紐約的疫情則在去年就爆發,當時紐約州單日確診病例曾...3305202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