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8月第595期—歷經滄桑一美人 杏花閣大酒家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08-17

7289

台北畫刊106年8月第595期—歷經滄桑一美人 杏花閣大酒家現在台北民生西路上的杏花閣大酒家,其實是在196481日開幕的,在日治時期,這裡的地址係臺北市太平町四丁目一番地,本為文裕茶行,老闆名喚林九疇。從日人佐佐英彥《臺灣之產業と其の取引》所製表格的台灣包種茶出口及再製商名單(1927年底)來看,已經傳承給林東輝。

 

風靡國際 外銷台灣茶

包種茶在日治時期為臺灣出口大宗,這種茶原稱「種茶」,因為是使用紙張或鉛等包覆起來,才稱之為「包種茶」。日人治臺後,茶業產量開始增加,1896年僅止於146萬斤,到了1926年驟增為890萬斤,同年出口量已超過烏龍茶,東南亞市場也蓬勃發展,這是因為當時日本政府積極布局南洋航線,並將「臺灣銀行」的金融網路逐次整備完成,成為茶商周轉的中心,影響所及,取代了自1860年代以來掌控臺灣借貸業務的「匯兌館」、「媽振(Merchant)館」等,到了1907年更是消聲匿跡;另一方面從清末到民初,中國因革命情勢而動盪不安,本來雄踞東南亞的茶葉市場出現品質不穩定的現象,臺灣茶乃趁機而入搶占安南(越南)、暹羅(泰國)、海峽殖民地(新加坡、檳城、麻六甲)、荷屬東印度(印尼),其中又以爪哇為主要市場,但自1928年起,東南亞華僑開始抵制日貨,同時也嚴重影響當時日本殖民地的台灣茶出口。

 

從老地圖來看,文裕茶行厝邊隔壁幾乎全為茶行,如「蟻興記茶行」、「悅記茶行」、「新芳春茶行」等,正對街還有大和茶行,1930年代茶行櫛比林立,依據日人的研究,至1927年底臺灣包種茶出口及再製商40大名單如下:郭河東公司(負責人郭漢泉)、永裕茶行(陳朝煌)、建成(黃毓秀)、建泰茶行(陳雨經)、榮興(陳榮森)、錦記(陳天來)、珍春(王連乞)、培嚴興記(蟻輔)、護記泰昌(陳護臣)、李億昌(李宗回)、豐盛(陳雪如)、協盛(陳師平)、美盛述記(陳廣述)、發記(洪汝輝)、元隆文記(蔡丁氏妹)、謙茂(陳清玉)、義和(陳寶鏡)、時記(陳以時)、新芳春(王芳群)、進益(鄭榮根)、謙記(李錦修)、景茂(揚升額)、聯盛(翁瑟士)、德茂(陳流)、成記(馬亦X,無法辨識)、同記(王清友)、信記(曾信)、進春(周卯)、勝德(李執)、義興吉(蘇超源)、茂圃(李澄波)、文裕(林東輝)、振香(陳型嘉)、德記(王孝德)、奇峰(高厲)、英記(陳隆德)、新逢圃(陳禮躭)、益發(周植田)、信源(洪基隆)、木柵茶業公司(張福堂)等40家。因此文裕茶行的建築型態上和隔鄰的「新芳春茶行」頗有許多相似之處,正立面山頭有著華麗的卷紋,亦帶有新藝術風格的幾何圖案,應是參酌了西方建築技法。台北畫刊106年8月第595期—歷經滄桑一美人 杏花閣大酒家

 

然而,戰後的文裕茶行不知發生何事,1964年的81日變成有女侍陪酒的酒家,不過這種酒家和戰前諸如「江山樓」、「蓬萊閣」等不同,酒家菜色亦相去甚遠,原有的藝旦表演已不再傳承,取而代之的是「那卡西」(流し)樂團,出入分子亦頗為複雜,1976423日,發生因武打明星王羽而引起的喋血事件,名噪一時,但最後仍敵不過色情酒店與KTV等行業的挑戰,於2015516日結束營業了。


文.圖.攝影/魚夫(弘光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