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9月第596期—走進大稻埕茶商世界 新芳春茶行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09-14

1萬


王連河,
1896年出生,福建安溪人,16歲時隨著父親王芳群渡海來臺,其父本與王珍春合資經營「芳春茶行」出口茶葉到南洋,後來因為家鄉盜賊橫行,王家屢遭勒索,於是決定在1918年舉家移民到日本政府統治下的臺灣,隔年因合夥關係結束,芳春茶行解散,王連河銜父命買下臺北市日新町貳丁目拾壹番地(今民生西路309號)兩塊地皮與房產,獨資經營「新芳春茶行」。

 

台灣茶的興起

台灣茶葉之種植乃英人約翰. 陶德(John Dodd18381907),他於1860年首次登陸臺灣,4年後再度來臺,考察環境後認為臺灣的土壤、氣候非常適宜種茶,1865年,陶德乃引進福建安溪茶在臺北丘陵地試種,這時候原在廈門英商怡記洋行的李春生經由推薦從廈門入臺,擔任陶德的買辦,兩人齊心齊力將臺灣烏龍茶行銷全世界,堪稱「臺灣烏龍茶之父」。

 

1881年從泉州府同安縣來的茶商吳福老,開始種起了另一種包種茶,品質甚佳,日後茶商來臺定居經營者日多。但包種茶起初是從大稻埕茶館集散再出口到清國的福建廈門,然後由廈門配銷到新加坡、爪哇等地。日治以後,起初仍維持這個模式,那是因為廈門的「媽振館」(Merchant)提供了茶商與製茶工廠放款與匯兌的金融服務,進而掌握通路。到了1907年,情勢丕變,日本政府以臺灣銀行為起點,建立起現代金融模式,布局流通網路,乃取代了媽振館,連李春生的兒孫輩李景盛、李延禧都開起「新高銀行」來了。

 

另一方面,中國內部局勢動盪不安,茶葉品質也因此參差不齊,所以臺灣包種茶乃趁虛而入,「新芳春茶行」成立之初,適逢局面大好,市場擴張到南洋、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井里汶(印尼爪哇)等地,1929年王連河繼承家業,1934年自建洋樓。

 

老茶行迎接新時代

得空來到現在已經修復的新芳春茶行,不但一磚一瓦復原了,而且鉅細靡遺地以圖解及現代科技重現昔日熱鬧的茶行生活。這一棟3樓高的店屋,係連續三開間的街屋,縱深三進,因為量體大而有穿心廊及日月雙井的設計,在空間分配上,有別於一般長屋設計,1樓前方為店面,後方為茶葉烘焙與加工廠及倉庫等,2樓係辦公與會客大廳,3樓則是公媽廳及家族起居空間,其中家具、木雕與樓梯扶手皆屬技藝精湛之作品。
▲新芳春茶行以精細的圖解重現當年茶行生活樣貌。
​​(攝影/魚夫)

 

中央立面上方有三角楣山牆,勳章飾之外以忍冬草花紋圍繞,這是出自大稻埕名匠郭三川之手,其下為連綿不斷之幾何圖形線腳;山頭上方兩側均有女兒牆,有製作精美的小劍形欄杆,為了使山牆突出,又將中間牌樓退縮,形成觀景陽台,台之下緣以托座撐起;邊柱與間柱以方形柱頭收束;外牆為淺褐色面磚。

 

新芳春茶行在討論是否列入市定古蹟時,我正在攻讀建築博士,當時外選李乾朗老師的課程,李老師又正在進行勘察,有一回特地去現場學習,獲益良多,後來在修復中也去了幾趟拍攝記錄,如今已經修復。我在現場買到一本報告書,總結李乾朗教授對茶行建築的珍貴性評語如下:

 

新芳春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把商店建築與住宅合而為一。一般台北市的房子,比如迪化街、延平北路、萬華等地都是單開間,大概67公尺,也就是18的寬度。但是新芳春是三個單間併連在一起,非常氣派,雖然台北的確存在這種三間相連的大宅,但並不多見,可以想見當年王家到臺灣經營茶葉生意時,規模定相當可觀,是臺北數一數二的茶莊。

 

文.圖.攝影/魚夫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