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記憶流轉大稻埕 鄧雨賢 傳唱台灣永恆的鄉愁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10-18

4814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

想要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網路上一位女網友曾分享她在土耳其伊茲密爾的地鐵站聽到播放〈望春風〉的旋律,油然升起一股濃濃的思鄉之情,覺得能在國外聽到故鄉熟悉的歌謠,內心澎湃不已!有人則說,如果是自己的話,淚水應該會當場奪眶而出。

 

〈望春風〉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傳唱至今已80幾年,早已成為台灣人朗朗上口、世代傳唱的歌謠。此外,鄧雨賢還留下〈月夜愁〉、〈四季紅〉、〈雨夜花〉⋯⋯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歌謠,許多歌手不斷重新翻唱,交響樂團也改編成各種版本,有人比喻鄧雨賢在台灣音樂史上的地位,就猶如美國史蒂芬‧福斯特或奧地利的約翰‧史特勞斯,其作品凝聚台灣人民的心聲,傳唱度相當深遠,他也被稱為「台灣歌謠之父」。
鄧雨賢

 

〈大稻埕行進曲〉嶄露音樂才華

鄧雨賢祖輩居於新竹芎林,生於桃園,是出身於書香世家的客家人,3歲隨父親遷居台北,9歲時入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後來進入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就讀,在日人恩師宮島慎三郎的指導下學習小提琴、曼陀林和鋼琴等樂器,經常獲得同學的讚賞,其恩師更曾預言,鄧雨賢是一位天才型的音樂家。畢業後,他任教於大稻埕日新公學校(日新國小前身),因為對音樂的熱愛,後來更負笈日本東京研習音樂。

 

回國之後,他曾受到設於永樂町(今迪化街)的文聲唱片邀請,寫了一首〈大稻埕行進曲〉,嶄露音樂創作才華,受到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負責人柏野正次郎青睞,促成了他完成〈望春風〉、〈四季紅〉等多首具有台灣味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鄧雨賢、陳君玉、廖漢臣⋯⋯等幾位台灣歌謠創作者,其作品不只反映當時的社會脈動和市場需求,更都曾見證台灣新文化運動或新文學運動的浪潮,作品中也傳達出新時代的精神。

 

後來,由於日本帝國主義主張「大東亞共榮圈」,鄧雨賢許多曲子都被填上日語歌詞,作為激勵青年從軍士氣的「軍歌」,大失原味,鄧雨賢痛苦無奈之下只得辭去工作,輾轉回到祖居地新竹芎林,最後病逝於山村之中。
鄧雨賢創作

 

歷經風雨後的歌謠傳唱不息

鄧雨賢的孫女鄧世玲表示,因為家族親友喜愛古典音樂,不定期會舉辦家庭音樂會,並以鋼琴或小提琴等樂器演奏祖父的作品。不過由於鄧雨賢的歌曲曾在戰後初期被列為禁歌,尤其〈望春風〉是許多旅居海外的異鄉遊子愛唱的歌,家族成員就會被祖母—鍾有妹女士告誡避免涉足政治,行事相當低調。

 

隨著民主社會的開放,鄧雨賢的作品早已解禁,很多人透過不同的方式以他的一生或作品為藍本而創作,如作家鍾肇政曾經以鄧雨賢為藍本撰寫出《望春風》一書,並形容他的音樂是「台灣人心靈的音樂」。

 

鄧世玲說,家人對於祖父和他的作品被如此傳頌感到與有榮焉,也相當歡迎各界將他的作品做任何形式的改編創作。不過她也提醒,希望在涉及祖父生平或隱私等內容時,不要為了追求戲劇效果而失真,最好能夠先求證,以免以訛傳訛,造成家人困擾。

 

無論如何,鄧雨賢留下的眾多台灣歌謠在歷經風雨之後,更屹立不搖,傳唱得更遠、更久,成為台灣歌謠永遠的鄉愁。
留聲機

 

文/許麗芩
繪圖/James Lee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