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台北人記憶中永遠的美食聖地 建成圓環 台灣小吃文化精神地標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10-20

7002

建成圓環,幾乎與台北小吃、美食等名詞緊緊扣合,代表著一個世代的共同回憶—沒有特定階級客群,人們相揪來圓環打打牙祭,逛逛重慶北路上的夜市,如果手頭寬裕,還可到旁邊的大中華戲院看場電影;就連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常來天水路喝牛肉湯,已故秀場天王豬哥亮也曾來此一嘗滷肉飯的好滋味。

 

日本時代 小吃攤商聚集

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與重慶北路交叉口的建成圓環,日本時代就已是知名的小吃聚集處。1920年代,台北至淡水鐵路開通,當時的建成圓環, 白天是老人家下象棋、聊天、運動的「圓公園」,到了傍晚,搖身一變成為美食飄香的小吃攤。
▲日本時代,圓環就已有小吃攤。(圖/台北市文獻館典藏)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政府限制夜間用電,「沒有照明,大家就在路邊摸黑喝牛肉湯。」現址在天水路上的金春發牛肉店第3代媳婦林珈吟回憶長輩訴說當時的情景。

 

隨著戰事吃緊,日本政府勒令攤商停業,將建成圓環的地皮翻起,建造防空壕和蓄水池。時至今日,雖無法得知整體工程有多浩大,但光是圓環正下方的蓄水池,就有直徑11公尺、高2.2公尺的規模,不難想見此項工程保護的老建成區,人口有多稠密。
▲建成圓環掩蓋多年的防空蓄水池重現原貌。(攝影/黃建彬)

 

輝煌鼎盛的年代

在圓環最風光的196070年代,就如同今日的東區般熱鬧,彷彿是一個開放的露天百貨公司,「小吃、南北貨、衣服、鞋子,你想得到的生活必需品,這裡都有賣。」圓環老店萬福號第4代老闆高海峰,從小就得到圓環幫忙家裡的潤餅生意,每到傍晚,他喜歡爬到圓環的鐵欄杆上,看著一旁宛若沙丁魚般擁擠的汽車、公車緩緩駛過。

 

高海峰回憶說,重慶北路上的「露店(攤販)」,從重慶北路、歸綏街口開始,一路延伸到後火車站,每到夜晚人聲鼎沸,宛若不夜城。「那時,酒家樓下天天都停一大排車,生意非常好。」林珈吟對於天水路上櫛比鱗次的酒家,以及氣質高尚的酒家小姐穿著旗袍來外帶牛肉湯,至今仍印象深刻。如今天水路上的化工行,或太原路上的瓶罐容器批發,幾乎都是當時圓環商圈榮景延續至今的街景樣貌。

 

懷念的人情與美味

全盛時期,建成圓環擠進一百多家攤商,吆喝著自家祕製的好味道。「一百多家店能擠在那個小地方,就是因為感情好。」龍凰號第3代老闆沈炳宏說,當時圓環商家團結互助,客人在龍鳳號吃滷肉飯,店家不但可以幫忙叫其他攤位的餐點,還可以代為結帳,等到深夜打烊時,店家再依據盤子來跟左鄰右舍拆帳。
▲圓環小吃的美味及文化在店家的用心經營下,換個地方仍持續飄香。(攝影/黃建彬)

 

1970年代,重慶北路因拓寬而將露店拆除,圓環就像是一盞孤燈佇立在商圈的中心,後因接二連三遭祝融肆虐而促其改建,但成果並不顯著,最後,圓環恢復了最初的樣貌。今日,圓環成為綠意盎然的公園,防空蓄水池則重現原貌,不讓繁華記憶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
▲建成圓環現成為休憩的公共空間。(攝影/黃建彬)

 

而當年店家緊緊相依、團結一心的傳統,至今仍未改變。重慶北路上,當年的老圓環郵局遷移至此,幾步之遙,有三元號、龍凰號、龍緣號以及萬福號等,這些堅守傳統的名店不約而同又聚集在同一條街上。

 

傳承圓環小吃文化

再走幾步,昔日屬於圓環商圈之一的寧夏路,如今已是美食雲集的寧夏夜市。夜市內的攤商大約有6成交由第2、第3代接棒,「圓環是美食文化的象徵,我們有共同的信念,要讓小吃文化跟著社會脈動永續發展。」從小在寧夏路長大的里長伯臭豆腐主廚李啟榮說。
▲過往建成圓環小吃遠近馳名。(攝影/黃建彬)

 

10年來,寧夏夜市不但配合政府進行污水截流、安裝洗水槽與水龍頭,更率先導入無貨幣政策的付款模式,攤商們甚至推出「寧夏千歲宴」,重現當年圓環商家彼此扶持、團結作戰的傳統,讓遊客可以一次吃到滿桌的夜市精選小吃。

 

「不管圓環變得如何,我都會說,我是『圓環』出來的,這是我們的根。」沈炳宏說。昔日人潮熙來攘往的建成圓環,以公園的姿態還予市民,而在此滋長的美食文化底蘊也開枝散葉,原來的圓環精神,持續綻放,未曾磨滅。



文╱葉思諾
攝影╱黃建彬
圖╱台北市文獻館典藏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