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11-17

8315

相對於台北市中心的喧騰雜沓,溫泉匯聚、老樹成蔭的北投是一處鬧中取靜的寶地,不只適合旅行小住,也適合淡泊幽居,許多政要名流、聞人大家不約而同選擇在此落腳定居,證明此話不虛。

 

他們身後留下的故居,成了如今觀看歷史、緬懷風采、一窺名人生活點滴的據點。出了捷運新北投站,沿光明路、幽雅路上行,滿載故事的老房子們隱身小徑、山坳間,勾勒出北投百年溫泉鄉豐富的時代文化軌跡。


北投梅庭  于右任

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梅庭為和洋式建築,因于右任的遺史舊跡,使這幢老屋更添話題。(攝影/楊智仁)
 

于右任是清末舉人,曾創辦《神州日報》、《民立報》等,有「現代新聞記者之父」之稱;出任監察院長時確立監察制度,又被尊為「監察之父」。然而他最廣為人知的身分卻是書法家,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創立「標準草書」,魏碑、楷書到行草自然融為一體,被譽為「一代草聖」。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位居隱蔽、遺世獨立

于右任親民隨和、交遊廣闊,1952年,他相中北投這幢和洋建築的宅邸為別館,命名為「梅庭」,作為避暑、避壽之所。建於1930年代的梅庭背山面溪、獨立隱蔽,主屋為日式木造風格,順應北投特有的山勢地形分兩層,外牆為城垛形式,上層為地面層,石砌台基、黑瓦、木隔櫺;下層為鋼筋混凝土建造,有一條防空避難通道,緊急時可直達後院逃生。除了門柱上有于右任親自題寫的「梅庭」二字引人注目外,昔日他最常駐留的書房特別規畫為「于書」書法展區,供人細細品味其瀟灑勁揚的書寫風格與自然不造作的名家風範。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梅庭環境清幽雅致,書房內規畫于右任書法作品供人細細品味大師風範。(攝影/楊智仁)

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北投梅庭

北投區中山路6

2897-2647

週二週日09:00~17:00

 

同場加映老車站隱藏版——新北投車站
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攝影/王曉菁)

 

北投泡湯者眾,為了分攤遊客潮,1916年興建了「北投—新北投」鐵路支線直抵溫泉區,又稱「浴場線」。1988年捷運新北投站動工,新北投線拆除,車站站體建築被彰化遊樂園收購,後又回贈北市府,2017年於原址位移50公尺重組竣工開張,現作為北投與各地藝術文化鏈接的平台。從最初興建到擴建、停用、廢線、搬遷到歸鄉,百年老車站重新寫歷史,請你一起來見證。

 

新北投車站

北投區七星街1

2891-5558

週二週日10:00~18:00


 

瀧乃湯   日本裕仁皇太子

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瀧乃湯保留傳統日式木造建築,具有濃濃懷舊風情。(攝影/楊智仁)
 

1895年,台灣第1家民營溫泉旅館「天狗庵」在北投溪畔開張,開啟台灣人泡湯的濫觴。約莫1907年前後,受到溫泉旅館啟發的北投居民也在北投溪第二「瀧」下方以簡單木材、石頭搭建天然的湯瀧浴湯,做起「錢湯」(日文「付費的大眾澡堂」)生意。「瀧」意指河床落差產生的小瀑布,店門口就是溫泉瀑布,故取名為「瀧乃湯」,因收費只要三分錢,也稱為「三仙間」,是日本時代第一個開放給平民使用的大眾池,也是北投現存最古老的公共浴池。

 

瀧乃湯從木造建築到石造浴池,裡裡外外都是古蹟,戶外院子裡有一座「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紀念當時的日本皇太子裕仁(即後來的昭和天皇)來台巡視,立碑日期是大正12年(1923年)4月,看似不起眼,卻是日本皇族踏足北投的重要史跡。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是證明裕仁皇太子來台踏足過的重要史跡。(攝影/楊智仁)

 

裕仁皇太子喜愛鑽研自然科學,來到北投時,聽聞北投溪發現全球唯二、十分稀有的放射性溫泉礦物,決定走下溪床親自勘查。事關皇族安全,隨行的官員仕紳緊急從北投溪第二瀧附近挑選數塊扁平石塊當作「飛石」(日文「腳踏石」),讓裕仁皇太子能安全涉溪觀覽。這些被皇太子踩踏過的石頭後來被慎重地保存起來,稱為「皇太子殿下御渡涉飛石」並立碑說明。

 

保存原始湯泉樣貌

二戰後,多數石頭已不知去向,後人另立「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卻被不明人士連根拔起丟棄路邊。瀧乃湯第3代業者林佳慧回憶,當時祖父剛接手浴場經營,發現此碑被丟在浴場門口的北投溪畔,覺得「材質不錯」丟了可惜,便順手撿回來擺在院子裡,直到今天。她笑:「小時候不知石碑的歷史意義,常把它當板凳坐。」

 

天皇已遠,所幸老湯風情依舊。林佳慧說,早期女人是不能泡溫泉的,因此瀧乃湯一開始只有男湯,利用當地的唭哩岸石,再以硫磺漿塗抹砌接,以免被北投的青磺泉水滲透侵蝕,至今浴池仍保留著最原始的「明治錢湯」樣貌,祖父接手後才加蓋女湯,依然使用現已禁採的唭哩岸石砌成,古老質樸。早期北投有三大名湯:瀧乃湯、星乃湯(逸邨)、吟松閣,如今只剩瀧乃湯營運不輟。天冷了請來北投,此地有溫泉,浴之氣爽然。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瀧乃湯內原始的石造浴池。(攝影╱楊智仁)

 

瀧乃湯

北投區光明路244

2891-2236

06:30~21:00(週三休館)

 

少帥禪園   X 張學良

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張學良要是知道,他短暫居住2年的「幽雅招待所」在改建為溫泉餐廳「少帥禪園」後,恰好迎上兩岸開放觀光交流的新時代,成了海峽兩岸三地遊客熱烈造訪的景點,人人還都想嘗嘗他與趙四小姐(趙一荻)喜愛的大蝦、黃花魚、野生山菜多麼珍奇美味,不知會哈哈大笑,還是會如他晚年口述歷史時那樣愀然感嘆:「失去40年人身自由是公平的」?

 

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人稱「少帥」,是民初奉系軍閥「大帥」張作霖的長子,戰後隨國民政府來台,1946年先被軟禁在新竹五峰鄉桃山村;1959年,在他北投復興三路居所完工前,在北投「幽雅招待所」、舊址是日本時代北投高檔的「新高旅社」暫住了2年。少帥功過難以論定,這些居所卻肯定是百裡挑一的,周邊環境不是陡坡就是山溝,就怕他脫逃。不難想見,一個原本瀟灑風流的公子哥兒被困在看不到盡頭的幽禁歲月裡,美食恐怕是他僅有的樂趣了。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少帥禪園完整保留張學良的起居室,開放民眾參觀。(攝影/楊智仁)

 

鮮嘗少帥府私房美食

當年大帥府家廚人才濟濟、味兼南北,能燒製400多道各地佳餚,奠下張學良愛美食卻不挑嘴的習性。他一輩子都愛吃大蝦,1928年起,少帥的廚房師傅們每天都會做夜餐給主人進補,海蝦片、大蝦段是時常出現的主菜;軟禁之地位於山區,他與當地居民偶有往來,對於山民送給他的山菜、野味也相當喜歡,燒烤蒸煮都不排斥,也許正是這樣隨遇而安的飲食習性,他儘管一生漂泊,卻享有101歲高壽,蔚為傳奇。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少帥禪園花木扶疏,風景秀麗,又有名人舊事加持,是賞遊好去處。(攝影╱楊智仁)

 

「少帥禪園」以史為題,陸續開發了少帥、大帥、四小姐的季節風味套餐,讓歷史故事為餐點佐味,更添食物風味。「少帥私房套餐」融合了海鮮、在地食材,搭配五穀雜糧等東北主食,簡單精緻。一同被幽禁的夫人趙四小姐出身望族,受西洋文化薰陶很深,善於以西式料理手法烹調東方食材,並迎合少帥愛吃海鮮的習性,「四小姐食套餐」側重一魚多吃,將魚的料理發揮得淋漓盡致。「大帥府傳套餐」在菜色、作法上承襲帥府名菜,如「燉虎掌(豬膝筋)」便是當年大帥府家廚的名菜之一;「大帥竹午魚」,用台灣的午仔魚炸到連骨頭都酥透,再用另一條午仔魚熬煮醬汁澆淋於上,濃醬與豐厚油脂互為幫襯,鹹鮮惹味。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少帥私房套餐融合海鮮與在地食材,能吃出食物的原味和鮮味。(攝影/楊智仁)

 

張學良當年的起居室,至今保存完整,並設置了全台唯一的張學良紀念亭,木雕雕像面向東北,遙望他一輩子都無法歸返的家鄉。不妨來此處翻看歷史的風雲詭譎、憑弔少帥與趙四小姐一世紀的愛情、懷想「山居幽處境,舊雨引心寒」的少帥心境吧!北投老屋故事多,請你來作客。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憶 人與屋的故事 北投老屋名人事件簿


少帥禪園

北投區幽雅路34

2893-5336

10:00~21:00   (園內各餐廳、湯屋及茶鋪營業時間均不同,詳情請上官網查詢)

 

文/鍾文萍
攝影/楊智仁、王曉菁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