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3年10月第561期—看見‧寶藏巖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4625

台北畫刊561期—看見‧寶藏巖
從公館商圈,沿著汀洲路230巷向上走去,很難想像,這麼一拐彎,就從人聲鼎沸的鬧區,轉進巷弄蜿蜒、階梯緩坡起落、沿著山城構築錯落的寶藏巖。

佇立在新店溪旁的寶藏巖雖然不大,總面積只有3.97公頃,因為曾是軍事水源要地,隨著臺北北區司令部遷移,在不易討生活的民國五、六○年代,退役老兵和從中南部北上打拚的人們開始在寶藏巖建立自己的家,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專員黃浩庭說,當初房子並不是有規劃才建,而是來自於人性的需要,多元的移民族群以漸進的自立營造模式,逐漸演繹出與地景山勢共構的聚落特質。
台北畫刊561期—看見‧寶藏巖
▲新店溪旁的寶藏巖如今也是「藝居共生」的臺北文創新亮點。

來到寶藏巖,彷彿可以看見臺北市都市發展過程中的聚落縮影,不只如此,寶藏巖擁有主祀觀音的寶藏巖寺、十八戶居民及十五位藝術家進駐的微型聚落,更成了「藝居共生」的臺北文創新亮點。

來到這裡,帶著悠哉散步的心情是最適合不過了。隨意登上幾個臺階,轉一個彎,推開一扇門,你可能就碰上一個別出心裁的展覽或是看見藝術家正在工作室裡專注地創作或教學。

金工藝術家 歡迎串門子
推開「17做作」的門,一進來就可看見沙發和放滿金工藝術相關的書櫃,駐村藝術家朱淑宛說,這是為了讓造訪的人可以坐著自由翻閱書籍,能夠更了解她的創作是什麼。
台北畫刊561期—看見‧寶藏巖
▲駐村藝術家朱淑宛創作的靈感來自對生活深刻的觀察。

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的朱淑宛在寶藏巖已經駐村一年多,「這裡是城市的邊緣,有著豐盈的自然生態,而從聚落建築到每一個牆面,都充滿了時間推移的痕跡,這是我喜歡這裡的原因。」

從事金工,從熔金屬、壓金屬板、抽金屬線到焊接等, 工具繁雜多樣,看似粗獷卻充滿細膩感。從事金工創作已經十年,有 點靦腆的朱淑宛一講到金工便能侃侃而談,為了創作喜歡的金屬畫作,朱淑宛經過一再嘗試加熱熔融後的各種金屬質地表現,最後發現鋁再加熱後所呈現皺褶彎曲,最能表達她想要的感覺。

她的創作靈感總是來自生活,從地上的小草、斑駁的牆面一直到吃完的龍眼殼,都可以成為創作的一部分。有一次她去了動物園,拍攝了一片牆,後來創作出〈森林在哪裡!?〉,述說一個有憂鬱眼神的黑猩猩與從洞裡鑽出來的狐狸,聊著想要回去那可能充滿危險卻念念不忘的森林,透過作品說故事,呈現她感性的一面。
台北畫刊561期—看見‧寶藏巖
▲朱淑宛的創作〈森林在哪裡!?〉述說一個感性的故事。

黏土藝術 盤中飧成手中藝
對駐村藝術家葉孟儒而言,寶藏巖也是一個讓藝術家做夢圓夢的藝術聖地,兩年前,因為家裡養的狗狗Ruby去世,又碰上失戀及家人生病,一連串的打擊讓她消沉好一陣子,直到她開始接觸黏土藝術,「我算是從創作中療癒了自己」,她說。
台北畫刊561期—看見‧寶藏巖
▲駐村藝術家葉孟儒用黏土甜點做夢圓夢,甚至療癒自己。

葉孟儒成立了以過世狗狗為名的「露比的點心茶會」,開始了她的夢幻甜點世界,也讓這片黏土小天地成為寶藏巖中一片引人入勝的甜美風景。她說:「寶藏巖鬧中取靜,充滿悠閒綠意的環境是我選擇的重要原因。」

拿起一小塊黏土搓圓,以牙刷為工具刷出麵糰紋路的質感,再用切刀整齊劃出痕跡,最後塗上顏料,法蘭奇甜甜圈的樣子就躍然眼前。放眼望去,葉孟儒的工作室中,所有作品清一色皆是以黏土為食材、創意為佐料的黏土甜點創意作品,正如同她本人給人的夢幻氛圍。

除了夢幻,葉孟儒說,黏土甜點也可以有藝術價值。像是〈我們不一樣,但一樣相愛〉,大量豔紅鮮潤的草莓如氣球一般群聚成心,外框搭配兩顆看起來落寞的淡雪白草莓,呼應日前受到廣泛討論的多元成家方案。

每個月都期許自己有新作品的她平常會特別去甜點店,看美麗可口的甜點如何擺盤與配色, 然後運用於自己的作品中,她也總是告訴學生,創作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觀察,與其看再多的書,不如實際買一塊蛋糕,認真觀察它的紋路、顏色、質地後直接手作實驗。

隱匿於都市叢林的寶藏巖,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今更有了新面貌,散發出文化的創意光芒,在彎曲的道路和錯落的房舍景致中,隨意推開一扇門,不知不覺中,你可能就走進一個充滿巧思的文創新世界。



文/廖雅琴
攝影/廖碩文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