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看見黃土水 用生命雕刻信仰(台北畫刊107年6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6-19

5613

 

 

黃土水,1895年生於台北艋舺。12歲喪父後,和母親及弟弟從艋舺遷至大稻埕,依靠二哥生活。黃土水的二哥繼承父業,是在大稻埕修理東洋車(人力車)車座的木匠,當時大稻埕街上有許多佛具雕刻店,在耳濡目染下,黃土水開始對雕刻產生興趣,揭開他在大稻埕的雕刻人生。
 

也因此,年紀輕輕的黃土水在大稻埕公學校、國語學校師範部的各種刀工課程中都倍加努力,顯露了自己鶴立雞群的雕塑天分,無論是黏土或木雕作品,都獲得師長一致誇讚,推薦他前往東京美術學校深造,成為該校第一位台灣留學生,也是台灣留日學習美術的第一人。
看見黃土水 用生命雕刻信仰

 

風格寫實 作品發揚亞洲

黃土水的雕塑作品多屬寫實風格,以台灣自然、樸實的鄉村為主要題材,尤其他刻畫水牛及原住民孩童臉龐的細膩程度,深刻詮釋了台灣人堅忍不拔、文化多元的意象,後人認為其作品富含濃厚民族色彩。

留日期間,他以台灣原住民為靈感,創作了〈山童吹笛〉,入選第二屆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此消息轟動全台。接連三年,其作品〈甘露水〉、〈擺姿勢的女人〉和〈郊外〉也相繼入選帝展。聲名大噪的他並未因此自滿,反而更加堅定腳步,立志將生養他的台灣文化與台灣藝術發揚光大。
 

黃土水創作了許多與水牛相關的作品,其中〈水牛群像〉最為人熟知,也是他嘔心瀝血的遺作。台灣水牛於他有兩大意義, 一是象徵農業社會中台灣人勤懇質樸、任勞任怨的形象;二因日本沒有水牛,藉由他的巧手將台灣特色傳入日本。為了精準呈現水牛的神韻,他甚至在家中養了一頭牛以便就近觀察。
看見黃土水 用生命雕刻信仰

 

天妒英才 工藝永垂不朽

然天不假年,為了完成〈水牛群像〉,本有慢性盲腸炎的黃土水,仍抱病夜以繼日地趕製,直到完成後才就醫,但當時病情已令群醫束手無策。1930年,黃土水這位青年雕塑家的生命便走到終點,得年36歲。黃土水逝世6年後,其遺孀黃廖秋桂將這幅巨作帶回台灣,致贈給台北公會堂(今台北中山堂),並於2009年由文化部公告登錄為「國寶」。
 

「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黃土水終其一生致力創作屬於「福爾摩沙」的藝術,他的作品也在解嚴後的本土化風潮中大放異彩,被後世定位為台灣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雕塑家。

「對我們藝術家而言,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被完全毀滅之前,我們是不會死的。」

——黃土水(18951930



文/黃翊庭 繪圖/張秋鴻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