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 民主運動先驅(台北畫刊107年7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7-19

1.2萬

在日本時代積極投入政治運動,為台灣人民爭取權益,並反對日本暴力統治的林獻堂,被譽為「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堅持一生不說日語、不著和服,積極參與政治運動,曾參與並成立新民會、台灣文化協會等組織,被歷史學者Johanna Menzel Meskill譽為「台灣自治運動的領袖與文化的保母」。

林獻堂誕生於阿罩霧(今台中市霧峰區)的望族霧峰林家,人稱「阿罩霧三少爺」。他7歲時便於家塾接受漢學教育,知書達禮,這樣的家庭環境與教育, 養成他溫和、堅韌的性格。他父親林文欽熱心公益,人溺己溺、以天下為己任的處事精神,深深影響林獻堂,成為支持他後來長期投身於台灣民主運動的養分。
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 民主運動先驅

思潮影響 推動溫和抗爭
林獻堂素愛閱讀,對知識分子梁啟超思想充滿興趣,曾說「讀其文,不識其人可乎?」1907年他首次赴日,在奈良結識梁啟超,兩人暢談許多對時政的想法;林獻堂曾向梁啟超求教,稱:「我們處於異族統治下,政治受差別,經濟受榨取,法律又不平等,最可痛者,無過於愚民教育,處境如斯,不知如何而可?」梁啟超答稱:「中國今後三十年,斷無能力幫助台人爭取自由。故台胞切勿輕舉妄動,而供(作)無謂之犧牲,最好仿傚愛爾蘭人對付英本國之手段,厚結日本中央政界之顯要,以牽制台灣總督府之政治,使其不敢過分壓迫台人。」

這番談話影響日後林獻堂的政治路線。林獻堂於1913年開始以各種溫和非暴力的手段,為台灣人爭取民權。例如在台北成立「同化會」,以文化之名替台灣人民爭取平等待遇,致力向日本時代的執政者爭取在台灣設議會,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1921年起,共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15次請願,最終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為台灣民主運動奠定了扎實基礎。
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 民主運動先驅

除了政治運動,林獻堂也投身教育,在大稻埕掀起文潮。1921年,林獻堂與蔣渭水等台灣民族運動人士在靜修高等女學校(今靜修女中)成立台灣文化協會,設置讀報社,創立夏季學校,大力宣揚近代知識,讓當時的知識分子聚集一地,大稻埕自此成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

無論是投身政治運動還是推行文化,林獻堂無不全心付出,雖然他致力爭取的台灣議會最終未能設置,但他對台灣民主運動的奉獻、對知識分子的啟蒙,迄今留存。

「欲挽狂瀾誰是任?正須吾輩作長城。」——林獻堂(1881-1956)

文/黃翊庭 繪圖/張秋鴻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