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文化街區來了!迪化街94-102(台北畫刊107年8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8-15

1.2萬


本文圖中所繪的建築為迪化街一段94號到102號的店鋪,不只建築式樣值得欣賞,也充滿著膾炙人口、從傳統到創新的故事。
 

94號原有的泥塑招牌為「豐成藥行」,應以買賣漢藥為主,現為「福來許(Fleisch)茶樓」,成立於2015年,是「福來許」在迪化街的第二家店,第一家「福來許珈琲館」坐落於一段76號;取名「福,來許」,因為接近霞海城隍廟,乃取其「福氣是由許願來的」意思,這團隊所經營者有咖啡館、私廚、小酒館,並且精心設計製作許多文創商品諸如旅行配件、文具、禮品和飾品等等。
 

96號1樓現為「火星猴子」(其前身為「坤樹藥材行」)販售Monkey Mars 酷奇餅,其中經典奶油、烘焙咖啡、京都抹茶、火山巧克力等口味,頗受年輕遊客歡迎。
 

96號街屋登錄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屬「歷史建築」類別,根據「國家文化資產網」的記錄:
 

由相關文史資料推估,本案建築創建於西元1860~1875年間。比較當時建築形式與材料普遍為「閩南式」傳統街屋。在日治時期(1914~1915年)大稻埕地區實施市區改正,改建為二層的「巴洛克式」牌樓厝,故於大正14年(1925年)地籍資料登記為「瓦葺煉瓦造貳階壹棟」。在昭和7年(1932年)將第一進改建為三層加強磚造建築。民國48年(1959年)增建第二進三層。


其次在登錄理由上載明:

1、本建物建於日治時期,雖歷經多次改建,惟立面泥塑、洗石子、第一進、天井等保存尚佳,第二進立面尚保有「謙則吉」門額,具有建物保存價值。

2、本建物歷任屋主均以布業經營為主,臨永樂市場,可以反映當時迪化街布業的重要性。


在外觀特徵上,描述如下:

四柱三開窗,立面外觀主要為墨綠色洗石子為基調搭配灰白色洗石子,裝飾性線板簡約,四柱間採紅底鵝黃色泥塑。


現狀則「住商合一街屋,一樓作為商店使用,二樓以上作為住家使用」。
 

98號已改建,原建物外觀不復存在。
 

100號的建築充滿仿巴洛克的趣味,不僅山牆華麗,有著由開模印花所製作的勛章飾,連窗楣也經過刻意的設計,其下西洋柱式柱頭可以看出匠師的別出心裁,在窗洞下方則有閩南式的花瓶欄杆,閩洋混搭,趣味横生。現由製作文創商品起家,本基地台南的「Cheer for 趣活」承租設立大稻埕營業據點。
 

102號山牆上鐫有「義裕」兩字,係謝聖會所創立的布行,其子謝成源在1927年接下家業,即打破日治時期日商主導進口的情況,隻身赴日直接採購,戰後又投資「台鳯集團」,並爭取台蕉輸日許可,最後成功將台灣農產加工品外銷,成就台灣「鳯梨王國」、「香蕉王國」的美名。
 

義裕行正面山牆高聳,在攢尖處有圓球裝飾,另於間柱上方有卷草紋飾,邊柱之上亦有圓球;雖只樓高兩層,但門面寬18台尺(約5公尺)、緃深150台尺(約45公尺),其內需天井兩座才足以採光,全長幾已達屋後的西寧北路了。
 

94到102號小小一段街屋,現有精緻餐館、新潮小點心、生活文創商品以及重要的布行歷史建築,近年來流行「文化街區」(cultural quarters)之說,這是一種後工業城市(post-industrial city) 的產物,也是城市行銷競爭的新指標。然而完整的文化街區並不是只有老房子而已,那和影城無異,而是必須包含完整的文化生產行為,提供諸如文創產品與服務,也必須包含文化消費,諸如導覽、參觀與購買等。仔細觀察南街老屋活化的模式,可以看到迪化街文化街區已成台北市行銷的利器。
▲現在迪化街一段94至102號仍可觀賞到百年前的建築樣貌。(攝影/魚夫)

文‧繪圖‧攝影/魚夫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