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公民總主筆 明日的書店(台北畫刊107年8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8-17

2439

重慶南路金石堂,曾經承載了多少人的青春印記,舊書店的式微,新式書店的崛起,也預告著書店未來的面貌。

 

重慶南路書街  昨日的青春印記

重慶南路的金石堂告別這個城市了。這個書店我已經很久沒去了。但它曾是我重要的青春期回憶。
 

多少個午後,高中下課時走過這條長長的街,走進這個書店,彷彿一跨進書店的門,就從高中的桎梏中逃離到一個新世界。
▲重慶南路的金石堂,曾經乘載著整個世代人的回憶(轉載自金石堂臉書)
 

更早之前,父母經常帶我去重慶南路的「東方出版社」買童書,不論是中國、西洋古典小說的兒童版,或者偉人傳記。進入1980年代,台北開始了現代性的想像。1982年,羅大佑唱著「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1984年,台北民生東路出現第一家麥當勞,薯條與漢堡攻占年輕人與兒童的胃。1983年,金石堂書店出現,窗明几淨的碩大空間很快吸引了都會中產階級。金石堂成為台灣首家大型連鎖書店,創立排行榜,主導了台灣出版文化。
 

過去各地書店是各自獨立,每家店或許還是得主打容易暢銷的書,但到了金石堂時代,由於分店眾多,有能力決定什麼書得以成為暢銷書。而這正是台灣開始進入消費時代的熱潮,「台灣錢淹腳目」,理財與勵志的書在金石堂的推波助瀾下成為時代的標誌。
 

但其實,在明亮的書店燈光外,戰火正在遠方喧囂著:各種社會運動猛烈爆發,反對運動勢力日益壯大,公民意識不斷高漲,統治政權危機四伏。

 

舊思潮瓦解  新書店風起雲湧

1989年3月,誠品書店在台北市東區的仁愛路圓環誕生了。
 

彼時台灣正處於後解嚴期的劇烈躁動。舊的秩序瓦解了,新的可能正在出現。街頭總是有各種抗議聲音,思想與知識界則處於火山爆發的熾熱狀態,尋求各種反抗思想:後殖民、後現代、女性主義、新馬克思主義,老馬克思也在長期的壓抑下終於得以光明正大地現身。
 

念大學的我們雖然未必喜歡那種不可親的姿態(我更常去唐山書店),卻經常去遊晃,當然總是買的少、看的多。翻閱那些精美厚重的攝影圖冊、瀏覽那些思潮性英文書的目錄,就彷彿得到一場盛大的知識洗禮。
 

進入1990年代,政治逐漸民主化,市場消費主義更進一步吞噬了1980年代燃起的理想主義。布爾喬亞誠品逐漸放下身段,轉身為小資文藝誠品,他們舉辦更多藝文活動,開設更多分店,每一家分店的室內設計幾乎都不同。他們不但試圖成為台灣的文化中心,甚至連室內設計或包裝紙都影響了1990年代至今的台灣美學風格。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了,網路書店崛起,誠品廣開分店,變得商場化與大眾化,雖然依然是台灣的文化地標。但過去幾年,更有個性、更具不同閱讀品味的獨立書店在各個角落出現,它們雖然小、雖然艱辛,卻成為各城市的文化發動機。
 

這家承載著多少人回憶的金石堂結束了。我們有的不只是懷舊的感傷,也許更該思考屬於明日的書店該是什麼樣貌?
▲書店是許多現代人的心靈避風港。(攝影/林春旭)

張鐵志

現任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文化與政治評論作家,作品廣見於台、港、中與國際主要媒體。曾擔任香港文化雜誌《號外》總編輯、《報導者》總主筆、《數位時代》雜誌首席顧問、政策直播節目《政問》主持人兼總編輯。著有《燃燒的年代:獨立文化、青年世代與公共精神》、《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時代的噪音》等書。

文/張鐵志 攝影/林春旭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