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瑞成紅線葫蘆 傳承五代暖冬(台北畫刊107年11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11-14

4108

中午過後的士林夜市大東路,只有少數幾家店面開張,而高掛著「嫁妝」招牌的「瑞成手工棉被店」已有客人上門,這家傳承130年的老店,就藏身在這巷弄中。

 

手工製被 紅極一時

第五代經營者張寶仁,國小就在棉被店和工廠幫忙,擁有40年資歷的他,可說是棉被產業的觀察家。翻開家族創業史,130年前從桃園大園鄉起步,以前的人買棉被只認師傅,自家出品的棉被以紅線繡成的葫蘆商標來做區別。後來大園老家失火,第三代李火琳決定北上謀生。李火琳做生意實在、為人風趣,只要提到棉被,士林、陽明山老一輩一定會想到葫蘆商標的「火琳伯」。
瑞成紅線葫蘆 傳承五代暖冬▲張寶仁夫妻合力經營百年棉被老店,憑藉網路好口碑在市場上保有好成績。(攝影/王漢順)
 

張寶仁聊起老一輩以手工打棉被的年代,因為製被用的純棉怕溼氣,當天打多少棉就一定要做完,免得接觸空氣後產生露水,因此製被師傅一工作就是好幾個小時,彈棉花的工具背在身上又很費力,加上冬被通常集中在夏天和秋天製作,飛揚的棉絮對吸呼道更是沉重負荷,所以一床床手工棉被都是老師傅們的真功夫和心血,也因為使用材質為純棉,棉被不容易變硬成團,蓋起來特別溫暖舒服。
 

張寶仁說,農業時期,大家的生活都十分儉樸,棉被是可以典當的高價值商品;接著工業時期經濟起飛,大人、小孩有各自需求,銷售量急速增加。張寶仁回顧那段父母親共同經營的黃金歲月,適逢1970年代台灣經濟逐漸起飛,加上婚嫁必須買新棉被的傳統習俗,「瑞成」儼然成為專賣正統手工棉被的代名詞,1977年更達到銷售巔峰。
 

張寶仁談及母親話當年產業榮景,每天請10位師傅,以手工做出近30床棉被。一床10斤重的棉被價格達800元,相當於當時一般民眾半個月的薪資。

瑞成紅線葫蘆 傳承五代暖冬▲1990年代師傅手工打棉被的景況。(圖/瑞成手工棉被店提供)
 

搭上網路 老店逢春

然而傳統產業榮景難以延續,二十多年前,張寶仁接手經營時,面臨轉型的挑戰,瑞成在1987年打破自製自銷的觀念,因應學生需求,賣起價格低廉的化學纖維被,同時也引進新潮的羽絨被和羊毛被等產品,並結合夜市低價、叫賣等經營策略,才漸漸讓生意起死回生。
 

「現在手工棉被銷售僅占營收的十分之一,後來加入的寢具和家飾反而漸漸變成主力。」張寶仁不諱言,2002年台灣加入WTO後是重大打擊,接著智慧型手機出現,方便大家在網路上比價購物,這也讓實體店面生意直直落;不過,張寶仁順勢而為,在網路上為百年老店創造另一個行銷管道。
 

「除了原本設置的官網和粉絲頁,我也會主動去網路上回答消費者的問題,以此打響知名度。」張寶仁坦言,現在人很怕買到劣質品,會先在網路上爬文看商家口碑,再打電話詢問。目前瑞成的銷售量,有五成是來自透過網路搜尋而下單的。
 

手工棉被從高檔身價,到成為人人可輕鬆擁有的必需品,再至現今面臨各式科技原料夾殺,百年老店瑞成始終以天然純實的本質,陪伴台北人度過每一個凜冽的寒冬。
瑞成紅線葫蘆 傳承五代暖冬▲以紅線繡成的葫蘆,是瑞成傳承五代的經典商標。(攝影/王漢順)

文/陳宛妤 攝影/王漢順 圖/瑞成手工棉被店提供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