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公民總主筆:觀景窗外人生如戲(台北畫刊107年11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11-15

2150

楊力州的紀錄片《紅盒子》於10月19日上映,片中不僅保存陳錫煌師傅的操偶技藝,更帶入李天祿與陳錫煌父子偶戲人生之外的相處。楊力州以《紅盒子》講陳錫煌的布袋戲人生故事,我也看著、聽著楊力州講他自己的故事――導演的父子故事。
 

楊力州習慣說別人的故事,講起自己的故事卻不輕鬆,話語中藏有沉重的壓抑。他說爸爸沒能成就畫家夢想,轉而刻意栽培他和弟弟逾20年的時間,最終兄弟二人反抗掙脫,徒留父的失落與子的尷尬。

 

難以言喻的父子情誼

父子關係是難以說出口的崇拜,是競爭、是想被支持肯定的複雜情感。在楊力州眼中,88歲的陳錫煌像個8歲的孩子,等待爸爸李天祿摸摸他的頭,給予讚美;而楊力州對陳錫煌的形容,彷彿也是對自己和爸爸關係的隱喻,50歲的楊力州拍紀錄片、沒當成父親期望的畫家,卻也像個孩子,在等爸爸給他大大的擁抱和肯定。
 

作家魯西迪在《摩爾人最後的嘆息》書中寫道:「一個父親的真面目,是很少有兒子能夠承擔得起的重量。」這父親的「重量」,是一種混雜痛楚的負擔,也意味著父親的權威本質,包含「受到敬重」的分量,父子之間特有的情感,也是一種人性深處的必要經驗。

與期望背道而馳的夢想

楊力州說父親原是自耕農,北上做焊工。父親一直想當畫家,但當時沒有那個環境條件,因此寄望在兩個兒子身上。幼稚園時,當其他小朋友還在拿著蠟筆胡亂塗鴉,楊力州就已拿起炭筆畫素描。他和弟弟從小念同樣的小學、中學,也都進入復興美工就讀。高二時,《聯合報》副刊主編瘂弦到復興美工參訪,看見廊上陳列他畫的油畫,指名要他幫副刊畫插畫。當時他經常要趕在晚上7點截稿前,從中和搭車送畫到位於忠孝東路的報社,父親很驕傲他畫插畫打工賺錢,以他為榮。
 

楊力州說,他和弟弟一直都無力反抗父親意志,他大學念輔大應用美術系,直到大二那年參加繪畫比賽拿到首獎8萬元,在30年前,8萬元是筆大錢,他拿去買攝影機,從此擱置畫筆,扛起攝影機走上導演之路,靜悄悄地無聲反抗父親,掙脫被安排好的畫家之路。弟弟則是在念完北藝大美術系之後,走入建築界,也沒有按照父親的生涯鋪排成為一名畫家。

 

承載生命重量繼續前行

拍紀錄片超過20年,楊力州手拿攝影機進入被紀錄者的生活日常,但從觀景窗、在剪接室看盡別人生命軌跡,隨之而來的是承載他人生命重量的情緒與能量需要釋放。導演掌鏡他人,也得獨處面對過往,面對自己的家庭和人生。
 

拍紀錄片的背後,承載著一個個辛苦人生。這天,他主動談及自己罹患憂鬱症,他拍老、弱、病、殘,記錄無常人生,心理諮商治療師說:「你只要不拍紀錄片,就什麼都解決了。」但他自知不可能不拍紀錄片,他害怕憂鬱症會遲鈍他的感知,奪走他說故事的獨特稟賦。
 

2008年,楊力州赴北極挑戰極限,10年過去,即便他在憂鬱症的困擾下,一面忙著為新上映的《紅盒子》宣傳,還是宣布準備整裝出發去南極,拍攝冒險和環保的紀錄片,再次實踐「沒有人可以困住你,除了你自己」,並朝向「挫折的邊陲,世界的盡頭」大步邁去。


程金蘭

台北廣播電台《公民總主筆》節目主持人

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國時報》市政中心主任

文/程金蘭 圖/程金蘭提供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