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美術館人生 (台北畫刊108年3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3-17

6226

如果一座城市中沒有美術館,就像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一道沒有調味的料理,索然無味。

遊走在城市當中的美術館,讓人得以在紛擾塵世中,享受片刻平靜且純粹的時光,像是一段逃離日常的小旅行。美術館就像是城市中的發電機,散發著無限的電力,傳送給城市中渴求知性電力的人們,更是讓人們能夠沉浸式地體驗和瞭解藝術的獨特空間。台北的許多美術館,豐富了城市的深度與廣度。

每座美術館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而美術館的工作者及策展人,更是創造內容的靈魂人物。展覽本身是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策展人則是說故事的人,策展必須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看似從容的藝術作品呈現與參觀動線,其實是經過無數次反覆思考、辯論與沙盤推演,精細計算後的安排。即使是一片空白的牆,都有其隱藏的意涵。更是這些策畫過程的日常,累積造就了這座美術館所呈現的非日常。然而,我所身處的忠泰美術館,從來都不侷限於美術館空間本身,城市,才是我們的舞台。

與城市的對話
一個具有風格的建築設計,可以讓美術館有鮮明的形象,然而我認為讓一座美術館具有價值的關鍵,更重要的是在於其提出的內容軟體。忠泰美術館在開館前十年,就以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角色,開始了各種藝術與建築領域的實驗。從城市空間策展,到將閒置空間轉化為藝文實驗場所,舉辦各種展覽、論壇與工作坊,以「城市」為題的探索儼然為組織基因,而台北這座城市也給予我們許多養分。不管是《晴耕雨讀》在都市水泥叢林中突然出現的一片稻田,或者是在老舊公寓群當中的《朗讀違章》,還是探索未來生活型態的《垂直村落》和《代謝派未來都市展》,都發生在極度包容的台北,更是所有策展人與創作者對話累積的成果。
▲在《不存在的地方》展覽裡,策展人帶領觀眾到一個在地圖找不到的地方,透過藝術來傾聽自己的聲音。(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如此以內容與知識生產的經驗累積,讓忠泰美術館的起步走得更堅定。一座不以「保存物件」,反而強調以「企畫」和「知識生產」為導向的美術館,典藏則是錯落在美術館周邊的公共藝術,毫無保留地與社會大眾共享。

策展實踐,沒有界線
開館展《HOME 2025:想家計畫》,邀請了3位策展人,29組建築設計團隊與20家企業參展,共同對未來生活進行提案。在基金會十週年之際,推出《十年,我們的城市想像與冒險》展覽,回顧且展望。在當代藝術展覽《不存在的地方》,以看不見卻感受得到的作品讓觀眾去思考「何謂存在」?而在由我策畫的《逆旅之域》展,為了實現藝術家的提案,首次嘗試與國防部交涉,借用一門真真實實的大砲與藝術結合,具體呈現了「安居」與「危機」的衝突,突破了當代藝術的界線。
▲美術館不一定侷限在室內,藝術家林銓居的作品《晴耕雨讀》,邀請大家走入田中,將稻穀和記憶轉化成種子,種在每一個觀者的心中。(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面對未來與未知
忠泰作為一座探索未來的美術館,從去年的《零城─馬可.卡薩格蘭:邁向第三代城市》展、接續今年度春季開始的《人間自然─平田晃久個展》和即將於秋季推出的《對話:Oyler Wu Collaborative展》,皆是邀請中生代建築設計師以「個展」系列的方式,從他們創作的核心思想切入,展現建築設計的力量與多元面貌。美術館不僅成為他們發揮創意的平台,更期待成為激發新生代創作者對於未來更多想像、思考的觸媒。忠泰美術館的奧夫賽計畫(Off Site Project)即將於今年5月與松山文創園區合作,跨出美術館場域,聚焦在跨界創作的可能性,讓藝術不只在美術館中發生,而是在城市之中。

我身為美術館的管理者,同時也是展覽策畫者,極其有幸能夠與眾多的創意者及創作者靈感交流,共同打造一次又一次的創意展現。美術館的經營與策展的歷程,就像是一場旅程,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未知的相遇、未知的相互影響,但也正因如此,讓人充滿著期待!


黃珊珊
黃珊珊
100%台北人,現任忠泰美術館主任。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化資源學研究所博士。曾歷任MOT/ARTS副理、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專業領域教師、橫濱三年展助理策展人等。專業領域為博物館學、藝術管理,策展方向關注文化認同/歸屬等社會議題。

文:黃姍姍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