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聆聽是最重要的 (台北畫刊108年3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3-17

2304

社企流長期關注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領域,在這篇文章裡,社企流想和大家分享,面對不同的社會問題,無論創業者有多麼崇高的願景,都要透過聆聽受益者需求,才能提出最適切的解決方案。

創業者開始關注一個社會問題,通常希望能盡快找到解決方案,而背後的原因,其實是錯綜複雜的,因此如何找到確切的需求,提出適當的方法,有幾個關鍵要素:聆聽、觀察、調整、客製化。

在分享幾個在台北的案例前,先講一個經典的故事。義大利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援助工作者 Ernesto Sirolli。四十多年前,他在非洲尚比亞從事農業工作——當時他心想,那兒擁有肥沃的土地,但卻嚴重缺乏糧食,於是他帶著義大利的團隊和熱血,在當地種植番茄、櫛瓜等作物。

一開始,他跟當地人說「農業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當地人似乎沒有什麼興趣。直到要收成時,有上百隻河馬瞬間把所有作物吃完,令Sirolli 十分震驚,但當地人則表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沒有農業。」他反問:「為什麼不告訴我們?」當地人則回:「你們從來沒問過。」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得知「聆聽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就舉兩個社企流曾經採訪過的組織,分享他們如何發現不同群體的需求並提出解方,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有何收穫。

用理解消除偏見,用傾聽找出需求
多數台灣人對移工在台的生活情況一知半解,甚至有少部分人對於移工存著刻板印象,進而產生歧視的眼光。「不理解」往往形成歧見,這不僅影響到移工在台的生活,更導致相關工作權益不受重視。

「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與吳致寧透過聆聽移工的生命故事,瞭解他們的需求。在不同的故事中找尋共同點,例如移工隻身前往異鄉,遇見困難也無法找人傾訴,或對於離開台灣、回到母國後的創業與就業問題感到焦慮等。
聆聽是最重要的▲One-Forty期待自己能帶來改變,在社會中形成一股溫暖而強大的風。(圖/One-Forty提供)

像是One-Forty的「移工人生學校」計畫,是根據移工的實際需求開設相關課程;而「東南亞星期天」則是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同時他們也持續更新對移工議題的瞭解,用更貼近社會大眾的語言,透過故事傳達出去,企圖創造改變。

「移工來上課,聲音可以被聽見,這是創造自我價值很重要的方式。」吳致寧認為在課程當中,移工可以透過互動建立自信,並分享生命經驗。同時,One-Forty 也能藉由聆聽故事,從中汲取課程主題的靈感,再透過田野觀察逐步確認需求、調整內容。

當下的問題,不一定是真正迫切的需求
2014 年,「人生百味」的創辦人巫彥德、朱冠蓁與張書懷看見街頭上有著不同的弱勢群體,包含回收者、無家者以及街賣者。為解決他們的問題,人生百味陸續展開幾個不同的專案。

起先,他們以為「吃飽」就是無家者最基本的需求,因而發起「石頭湯計畫」,然而在執行計畫時,卻常發生無家者直接回絕「我吃飽了,謝謝」的情形,他們這才發現,原來不少教會早已長期供餐給無家者,頻率甚至是人生百味的幾十倍。顯然「吃飽」不是無家者的最迫切需求,人生百味便反思,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聆聽是最重要的▲人生百味的經驗,觀察到即使是同一個群體,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需求。(圖/人生百味提供)

巫彥德認為,有時候當下看見的問題,不一定就是最急需解決的需求。他們觀察目前協助無家者的相關組織中,有關社會認同的需求,相對較少人處理,於是,為了提供受益者更全面、更完整的協助,他們選擇將主力投注於此,透過倡議的方式解決汙名化的問題,為弱勢者打造一張保護網。

從人生百味的經驗可觀察到,即使是同一個群體(如無家者),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需求,此時透過在前線傾聽受益者心聲,並深入觀察不同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進而調整自己的優先順序,是許多社會工作者可參考的作法。

綜合 One-Forty 與人生百味的經驗,可以理解到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向之前,關鍵要先理解受益者的需求,且在需求的多變下,需花心力深蹲田野,透過聆聽、觀察、調整等方式,給予最適切的解方。

文:社企流 圖:One-Forty、人生百味

社企流
聆聽是最重要的
 「社企流」為華文界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平台,長期關注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領域,致力透過內容策展(線上網站)、交流連結(實體活動)和人才培育(iLab 社會企業育成計畫)三大服務,推動台灣社會企業生態圈發展。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