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年輕人也愛看廟會 —文化銀行 邵璦婷×每日一冷 何昱泓(台北畫刊108年4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4-12

5379

年輕人也愛看廟會 — 文化銀行 邵璦婷×每日一冷 何昱泓廟會在既定印象之中,好像是信徒與中老年人的專場,但在新世代的文化青年眼裡,卻不止如此。且讓基隆南下的何昱泓與高雄北上的邵璦婷暢聊彼此生命中交會而落腳的台北,與充滿生活裡「又舊又新」的生活、文化與廟會體驗。

傳統廟會「觀光化」 另類而必要的傳承方式
「我覺得要進入信仰,是需要領路人的。」邵璦婷說。在兒時,通常是長輩領著說要去拜哪間廟、哪個神明最靈驗,信仰自然就成為生活中的日常。移居台北,「工作」成了她的「領路人」。

而現任職「故事」、經營「每日一冷」冷知識專欄的何昱泓,曾長期在家鄉基隆帶導覽,其中必走的行程就是「基隆媽慶安宮」,因此媽祖成了他來台北之後最先接觸的傳統信仰。

提及台北的廟會,邵璦婷分享文化銀行參與「艋舺青山祭」的經驗。已登錄為台北市民俗文化資產的「艋舺青山宮暗訪暨繞境」,包括兩日「暗訪」與一日「正日繞境」,是萬華地區一年一度非常重要的宗教慶典,有別於其他祭典由廟方出資舉辦,艋舺青山祭是少數還保有由地方居民共同籌資舉辦的傳統祭典,足見信仰對當地居民的凝聚感仍十分強韌。

令邵璦婷印象深刻的是在「暗訪」其中一日,一位在路邊為參與者煮虱目魚丸湯的阿伯,「問他的店開在哪,他說沒開店,只是每年都來煮,因為想要跟王爺還願。」讓邵璦婷對廟宇文化帶來的地域影響感到動容,但不免因自身非在地人而有「局外人」的感覺。對此也有同感的何昱泓則隨即提出「觀光化」的概念。他說,「我並不會對『觀光化』持負面態度,即便形式並非完全循古,原意仍是要酬神與凝聚地方情感。若這樣的轉換能讓傳統祭典持續下去,並且被更多人看見的話,我是樂見其成的。」

年輕人也愛看廟會 — 文化銀行 邵璦婷×每日一冷 何昱泓▲艋舺青山祭因其多元的宗教內涵與文史背景,讓年輕族群得以不同面貌認識台北廟會。(圖/存摺攝影)

綜觀今日廟會,炫目的花車以及電音蔚為潮流。也許有人覺得不入流,但確實不乏為了一睹「華麗排場」與體驗「好吃好玩」的人們到場參與。此舉不僅間接帶動周邊商圈繁榮,也成功引發話題與關注,更重要的是藉由「觀光化」的娛樂性質,讓原先不參與廟會的年輕族群走入傳統活動。

「廟會其實滿像社會運動的,大家會覺得同質性很高,但其實每個人都有他來參加的意義。」何昱泓說,「信仰第一,但大家未必一定要抱持一樣的想法前來,而是要有『讓這個事情成』的想法,這是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

在傳統文化前,新世代也許都太過年輕、理解也不那麼透澈,但他們認為,多元的參與分子以及順應時代潮流的變革,都是促使廟會與其他傳統得以持續下去的力量。而他們也呼籲年輕人要多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拉更多人來關注,讓傳統可以有更多機會與現代對話。

今昔變遷 城市地貌與人物風情
除了在廟宇文化上的體認,兩位非台北人的青年,也分享了台北生活中,如何看待自己也感興趣的文化面向?「那年(2004)台北101 完工時,我真的有股『啊,台北變得不一樣了』的感覺。」何昱泓回憶起自己從高中便開始自基隆往返內湖的通學歲月,以及新地標突然被建立起的一瞬間。他提及,交通網絡是他入門這座城市的起手式,工作中很多靈感也迸發自實際的路上觀察。何昱泓的手在空中比畫著,像是有一張古地圖飄浮其上,「台北城建有四座城門,但卻還多了一座小南門,為什麼?那是因為從前住在萬華一帶的泉州人和以板橋為勢力範圍的漳州人互不對盤,富有的板橋林家於是蓋了一座『小南門』以避開進城時會經過泉州人的地盤。」

一旁的邵璦婷則分享自己交大畢業後來台北創業的經驗。初來乍到的她,發現比起家鄉,台北很多人騎腳踏車。隨著近年台北市對於綠能減碳的提倡,YouBike 騎士變成尋常路上移動風景的一環,「當時為了想更融入台北,也開始騎 YouBike 上班。」看來,台北已逐步形塑起自己獨有的城市樣貌。

年輕人也愛看廟會 — 文化銀行 邵璦婷×每日一冷 何昱泓▲邵璦婷,高雄人,「文化銀行」創辦人。現專注於文化的採集,希望讓傳統融入現代。

年輕人也愛看廟會 — 文化銀行 邵璦婷×每日一冷 何昱泓▲何昱泓,基隆人,「故事」社群經理,「每日一冷」專欄主編。著有《臺灣 沒說你不知道》系列書籍二本

北上南下 就地生根的情感歸屬
近年「北漂」是非常熱門的流行語,但邵璦婷並不贊同這個用語,「因為台灣是一座連結很緊密的島嶼,我並不覺得自己在『漂』。」她確實不難在台北的街巷裡找到家鄉的影子,除了有時候覓食望著店家招牌,會因為某些微小的南北差異而一時躊躇,邵璦婷笑說:「例如甜不辣店,我常找不到『黑輪』,但賣的都是關東煮呀。」

然而,無論是由南部遷徙到台北,或是順應由台北吹拂而來的風氣,對於這兩位推廣文史的青年而言,覓得對台北的認同感並不難——除了地理上緊密的維繫感外,他們總可以連結自身經驗與城市所擁有的文化底蘊,在與人事物的相處間獲得黏著彼此的共通性——可能是每天上班都會經過的歷史街屋,開始有訴說煩惱常去的眾神廟宇,或者巷弄內不起眼但家鄉味十足的小吃攤——進而湧起「哪兒都是家」的歸屬意識。

年輕人也愛看廟會 — 文化銀行 邵璦婷×每日一冷 何昱泓有人參與 傳統才能繼續向土地札根
訪問尾聲行至艋舺龍山寺,邵璦婷與何昱泓一路上有說有笑的暢聊老萬華的歷史文化與趣事,想必他們參與廟會等文化活動的時候也是如此投入吧,在廟會隊伍裡把自己「浸」入其中,在各種文化活動裡頭去感受參與者的需求,和自己在這場傳統習俗裡的角色,最後再極度熱情地分享給其他人。


文/翁于庭
攝影/林冠良
圖片/存摺攝影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