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來去尋找媽媽的古早味 (台北畫刊108年5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5-12

7113


來去尋找媽媽的古早味 (台北畫刊108年5月)五月適逢母親節,我的母親大人年事已高,不再做菜,我只好在台北街頭尋找媽媽的古早味。

先祖林坤係遷台第六代,在屏東大鵬灣養鴨致富,祖厝在田家厝,宅院周圍以松柏竹梅四座花園鎮制4個角落,其中有2座通連的四合院,依4亭32房76門遵古建構,家族規模驚人,當時林家從台南請來總鋪師和拳頭師,福州總鋪師教女人做菜,拳頭師當然就是教男人功夫,保衛家園了。

祖父因此學會了拳腳功夫,打起拳來虎虎生風,而且還習得易牙之道。後來搬出祖厝,戰後因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而家道中落,祖父乃在市場前方的住宅旁擺攤賣起鹹粥和香腸熟肉,母親大人是剛嫁過來的媳婦,也很認命地幫忙烹調,另請一位平埔族的原住民來洗碗,祖父不但善於易牙之道,亦因功夫底子夠,中氣十足,大喝:「鹹粥哦!」便招徠許多饕客前來品嘗,生意「沖沖滾」。

媽媽的手路菜
賢慧的母親嫁為人婦,因為跟著「大官」(祖父)做生意,學會做各式鹹粥,諸如芋頭粥、筍絲粥等等。後來搬到台北和我同住,因為是煮給家人吃,不惜成本,下料特別豐富,我除了大快朶頤外,更加以手繪,眼耳鼻手全到齊,方知母親的愛心無微不至,用自炒的蔥頭酥和蝦米爆香,有時加進香菇、芹菜珠,再者花枝切片、剝皮蝦仁、竹筍、魚丸,少了其中一樣,絕不出手。每回母親大人說要煮鹹粥,全家大大小小莫不鼓掌歡呼,一鍋鹹粥出爐,三兩下一掃而空。

鹹粥之外,母親大人還會切來三兩份小菜,三層黑豬肉是必備,油漬漬的,望之垂涎三尺;豆干較費事,得先滷個好幾小時才能上桌,人生得享如此美味,真是幸福得難以言喻!

每逢端午佳節,母親大人必包粽子,從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到現在六十餘年了,從未間斷,不只令祖父食指大動,父親在往生前,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亦須忌口,卻還央求母親包粽子。從前我看父親大啖粽子,非4、5粒以上,絕不善罷干休,然後撈上2碗竹筍湯,咻咻咻地下肚,說是調中益氣助消化,頻呼過癮。
來去尋找媽媽的古早味 (台北畫刊108年5月)▲母親的粽子和材料。(攝影/魚夫)

我也愛吃這味粽子,惜食量沒父親大,只能拚個2、3粒,但仍意猶未盡,空餘恨力有未逮,不過從前只消孩子們放學回來,便歡聲雷動,書包未擱好、手沒洗,就來探抓粽子,討打之後,一大串粽子,不一會兒工夫,如蝗蟲過境,寸草不留。

於是這包粽子乃成了孩子們負笈國外前、返國後,母親必備的家鄉味。我們家的孩子有些在國外求學,時常念著阿嬤的粽子,出國前要吃粽子,取其「包粽」,返台後,必吃粽子,則有一解思鄉之苦的作用,粽子的美味,乃成為我們家安定的力量之一。

粽子在台灣,南北做法不同,吾家乃南部水煮粽,先選長糯米浸泡後,去其表面殘渣,先洗米,其次用香菇爆香出汁,再將上等胛心肉炒入汁內,濾其湯汁,用來文火炒長米時攪拌,使其吸收均勻,盡得肉香精華。

另外,雲林上等土豆、硬心蛋黃、自家爆的蔥花、蝦米等均得備妥,包粽子時要紮緊不外露,露餡則水煮時會崩解形狀,滋味盡失,然後放入滾水中燜煮一個多鐘頭,乃大功告成!

南部粽包法與北部粽不同,鹹粥更是各異其趣,當然,現在台北什麼都有,不過大都要到大稻埕、艋舺去找才有,我偶爾會在這些老社區裡挖到寶,心中那種雀躍,實在難以言喻。

圖、文/魚夫


影像分享
端午節,母親包粽子的過程再拍一次!

延伸閱讀
逛市場不是媽媽的生活專利
來去迪化街食涼哦!
來去慈聖宮前邊吃邊談吧!
來談咖啡職人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