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紅腿黃腿傻傻分不清—象龜助雨林散播種子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7-24

更新日期:2019-07-24

發佈單位:臺北市立動物園

4862

說到熱帶雨林,通常都會優先聯想到馬來貘、巨嘴鳥、食蟻獸、水豚、樹獺等動物,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在南美洲熱帶雨林的底層也有一群默默、低調過生活的可愛動物,例如紅腿象龜和黃腿象龜,雖然看似一般的烏龜,卻為熱帶雨林的永續擔負著重大使命,因為牠們可是熱帶雨林中種子的散播者!

紅腿象龜和黃腿象龜由於外觀、食性、生活模式都很相近,因此遊客時常被搞得暈頭轉向,傻傻分不清楚。保育員特別提供區分兩種象龜的小訣竅。紅腿象龜的體型較黃腿象龜來得小,背甲凹凸起伏較明顯,黑底上有鮮紅色的紋路是最大的特徵,而黃腿象龜的背甲則較光滑平整,顏色為黃褐色。下次看到牠們時記得注意體型大小和背甲顏色,透過這些小秘訣,要分辨牠們就一點也不困難。

紅腿象龜和黃腿象龜的生活環境沒有完全重疊,雖然都是南美洲熱帶雨林裡的住民,但前者住在雨林邊緣,後者則會到雨林深處活動。因為紅腿象龜比較接近人類的生活範圍,顏色較漂亮,有寵物市場貿易的捕捉壓力,而黃腿象龜因為族群數量較少,在寵物市場上的需求更是炙手可熱,兩種象龜都被IUCN自然生態保育聯盟列入保育類動物的名錄中。穿山甲館裡的黃腿象龜,正是透過與林務局合作的野生動物收容救傷計畫,查緝走私送至動物園收容,而穿山甲館內的紅腿象龜,則是在動物園內繁殖的第二代,因為牠們全年皆可繁殖,所以參觀時不妨多加留意,或許就有機會看到象龜正在挖洞準備產卵呢。

紅腿象龜和黃腿象龜都是重要的種子傳播者,牠們在雨林底層撿食落果時,會連同種子一起吃下去,消化食物大約需要10-16天,比起其他動物,牠們的消化時間相當久,消化的過程也讓種子更容易發芽,這些種子會隨著象龜們的腳步,移動到雨林不同的地方,再跟著糞便一起排出體外,落地生根,所以紅腿象龜和黃腿象龜可是熱帶雨林不可缺少重要成員,其中黃腿象龜更是第一次在動物園和大家見面的新朋友喔。

紅腿象龜 
英名:Red-footed Tortoise 
學名:Geochelone carbonaria
分布:南美洲
特徵習性:雜食性,分布以森林邊緣至平原為主,前腿上有紅色鱗片。
體型:成體約腹甲25~35公分長,少數個體有可到達40公分以上。 
生殖:野生雌龜每年7~9月為產卵期,圈養環境全年皆可繁殖。每窩可產下5-15顆蛋。

黃腿象龜 
英名:Yellow-footed Tortoise 
學名:Geochelone denticulata
分布:南美洲
特徵習性:雜食性,以濕度較高的森林地帶生活為主,前腿上的鱗片成黃色。
體型:成體雄龜背甲平均為40-60公分,雌龜體型通常較小,最大為28cm。
生殖:繁殖季節為雨季來臨的7月至9月,沒有明顯的領域性,但雄性繁殖季時會相互競爭。雄龜求愛與交配時會發出類似母雞的喀喀聲、雌龜每窩下4-8顆蛋,約經過150-180天之後孵化。

相關連結

相關照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