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玫瑰之地在這裡! 與羅斯福路走過浪漫時光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1-07-19

更新日期:2021-07-19

發佈單位: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6222

羅斯福路,是臺北市目前唯一以外國人名字命名的道路(由於十大建設的推動,另一條以麥克阿瑟為名的麥帥公路被劃入中山高速公路基隆臺北段),羅斯福路的路名亦體現中美友誼的一段美好歷史,二戰期間,中、美、英三國在開羅舉行開羅會議,擔任居中協調角色正是小羅斯福總統,在所有當時跟中國同盟的國家中,是對中華民國最友善的總統。因受美國許多的支援,國民政府在播遷來臺前就將臺北市的這條路命名為羅斯福路,以為紀念。羅斯福路是臺北市南區的主要交通幹道,自一段至六段,兩旁生活圈經過時代的變遷,不斷衍生更豐富的城市風貌,十分值得欣賞探索。
羅斯福路中的「羅斯福」,係指二戰時期擔任美國總統的小羅斯福總統(居中),因為當時受了美國不少的支援,因此國民政府在播遷來臺前就將臺北市的這條路命名為羅斯福路(照片來源 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23-022 革命文獻—同盟國聯合作戰:開羅會議《蔣中正總統文物》)。
羅斯福路中的「羅斯福」,是指二戰時期擔任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因其遠房堂兄西奧多·羅斯福也曾任美國總統,故在華人世界經常稱呼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為「小羅斯福」總統。而小羅斯福所屬的羅斯福家族,是在17世紀中葉從荷蘭移居美國,「羅斯福」(Roosevelt)是荷蘭文中「玫瑰」(Roos)以及「地」(veld)兩個字組合而成,故稱之為「玫瑰之地」,因此,羅斯福路另一個別名是「玫瑰之地」,十分浪漫有趣。
1950年代中期時任臺北市長的高玉樹拍板決策拆除違建將羅斯福拓寬至40公尺 (照片來源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
羅斯福路在公館以北部分闢建於臺灣日治時期,是城內通往城南的道路,在1950年代中期,由時任臺北市長的高玉樹拍板決策拆除違建,將道路寬拓寬至40公尺。但由於經費不足,沒有鋪柏油路面的預算,造成天氣好的時候塵土飛揚、下雨的時候道路泥濘。在那之前美援起初並不補助地方政府建設,但因為高玉樹市長爭取,讓當時美援公署協助編列了「市區道路改善補助費」的預算,羅斯福路一到四段才得以鋪設柏油,也開啟了美援道路的先例。
1945年,羅斯福路一段起點於愛國東西路分界點上圓環,現圓環已不存在,照片左方為專賣局南門工廠(照片來源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羅斯福路一段起點於愛國東西路分界點上圓環,現圓環已不存在,1945年航照圖顯示位於圓環左方是專賣局南門工廠,現為隸屬國有的「財政大樓」,另南門市場也坐落於羅斯福路上,每天採買人潮絡繹不絕。1907年(明治四十年),南門市場成立於臺北市千歲町一丁目,1979年6月,配合臺北市各行政區籌建行政大廈計畫暫時遷至南海路臨時位址,1981年6月20日,全體攤商遷入新建完工之商場營業;完工後,南門市場內部空間總面積約為2254坪,並分為地下一樓及地上一、二樓共三大區域:一樓以販售烹調完畢,加熱即食的熟食菜餚及精緻糕點為主,齊備的南北貨也是消費購買的重點;二樓經營百貨、飲食,提供食衣的需求,舒適的空間規劃不亞於百貨商場;地下一層則以傳統市場型態販售生鮮蔬果、魚、肉等。市場內匯聚了大江南北的家鄉滋味,正統的上海菜、川菜、粵菜等菜系,更是口味道地、種類豐富,各種現成的麵食、糕點、火腿、臘味都讓人垂涎三尺,走一趟南門市場,道地的家鄉滋味都能在此尋獲。現今,南門市場大樓目前配合捷運萬大線公共工程進行拆除重建,已於2019年10月搬遷至杭州南路的中繼市場營業。
黑板樹自屋頂上延伸開展,整間屋子被綠蔭遮蔽。
而在南門市場對側,羅斯福路與林森南路口騎樓上,有一株高達二十餘公尺的黑板樹,筆直地穿過二層的磚造厝,自屋頂上延伸開展,整間屋子被綠蔭遮蔽,形成「樹屋共生」的特別景觀。
1962年國語日報社在羅斯福路二段旁的福州街10號自建六層大樓,是臺灣報業史上首棟為辦報而建的大樓(照片來源:國語日報社)。
臺灣第一份以推行國語、普及教育為辦報宗旨,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全文標註注音符號的中文報的國語日報社,在1962年於羅斯福路二段旁的福州街10號自建六層大樓,是臺灣報業史上首棟為辦報而建的大樓,1985年6月,國語日報社再遷入羅斯福路二段與福州街交叉口的十五層辦公大樓。
1982年完工的台電公司總管理處大樓曾是臺1980年代第一高樓(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位於羅斯福路三段242號的台電公司總管理處大樓,於1982年完工,27層樓、114公尺的樓高曾是全國第一棟超過100公尺高的建築,現台電大樓完工雖已39年,仍不斷挑戰自己,透過智慧建物能源管理系統,監控分析並調控大樓電力、溫濕度與二氧化碳濃度等能源使用與排放,一年可節電超過160萬度、節水近4千噸,因而獲得美國綠建築認證LEED既有建築改造最高等級的「白金級認證」,全世界亦僅約400棟建物獲此認證。迄今仍聳立於公館商圈。
臺灣大學的前身是1928年日治時期設立的臺北帝國大學(照片來源:臺灣古寫真上色,影像經數位上色)。
臺灣大學,其門牌位於羅斯福路四段1號,是臺灣第一所現代綜合大學,前身是1928年日治時期設立的臺北帝國大學,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後,易名「國立臺北大學」,1945年12月正式定名為「國立臺灣大學」。
臺北市政府邀請以色列藝術家Yaacov Agam於正面外牆製作大型公共藝術作品《水源之心》,於2010年5月落成
位於羅斯福路四段92號的水源大廈興建於1953年,在1977年改建後1980年重新開幕,為公館商圈中心,緊鄰公館捷運站,附近有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銘傳國小、民族國中、南華國中等多所學校,文教氣息濃厚。2010年以色列藝術大師Yaacov Agam(亞科夫.亞剛)為水源市場外牆進行大改造,創作出名為《水源之心》的公共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市場攤商、里長、各樓層使用單位等,也配合更新遮雨棚、鐵窗除銹等,積極改善週邊整體環境,落實公民參與。其四面繽紛的幾何色彩造型變化,象徵臺北的多元文化色彩,同時也呼應生生不息的水源意涵,大樓美麗外觀是攝影好手一展長才之地。
美援道路紀錄-羅斯福路二段拓築工程完工後 (照片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1921年鋪設完成的鐵路新店線(萬華至新店,俗稱萬新鐵路,途經萬華區、中正區,直達文山區,位於現今北接艋舺大道,南接羅斯福路5段150巷的汀州路上,換言之,以前汀州路是鐵道,而不是瀝青舖面道路),興建目的是為了便於接駁運送文山區煤、木材及茶葉等產業資源,後來則為兼具觀光及通勤鐵路的功能,載客狀況以1957年最佳,是早期臺北人遊碧潭的熱門路線;50年代美國白雪滑水團在碧潭表演,眾人更是爭相搭乘新店線火車前往觀賞,惟隨著公路運輸發達,載客量逐年稅減,最後於1965年停止營運,於是在已拆除的鐵路上興建道路,就是今天的羅斯福路五~六段,目前在羅斯福路五段與景隆街交叉口處附近仍留有萬新鐵路意象。
羅斯福路,是臺北市目前唯一以外國人名字命名的道路。(DSC_4579)
羅斯福路像是一條饒富色彩的時光通道,路的最初有著國家金融心臟的中央銀行、匯聚四方道地家鄉美食的南門市場,接著是以人文教育為宗旨而創辦的國語日報社、創校近百年的臺灣第一學府臺灣大學,一旁還有一棟建築物本身即為公共藝術的水源市場,最後是經歷臺北煤礦興衰的萬新鐵路遺址。空閒時不妨試著走進這條多采多姿的時光通道,細細地品味它的風華過往吧!

相關照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