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4-06-20
更新日期:2024-06-20
發佈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729
夏至在天文學上是指太陽運行至黃道90度的時刻,為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日,不過在天體運行與曆法規則的影響下,夏至在每年的時刻都略有不同,通常在6月21或22日。根據臺北天文館的精算,2024年夏至時刻為6月21日4時51分,是自1796年之後,228年來最早的一次!
▲首頁圖(圖片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一般常認為「至」是「到達」,而將夏至解讀為夏天到來,但事實上「至」為「極點」,夏至指的是夏季正午的太陽達到最高點;不約而同,英文中的「至」solstice,其實是源自拉丁語的「太陽」sol與「停止」sistere兩個字的組合,同樣是指太陽行至極點,之後將逐漸返回,可見東西方都在數千年前就發現了天體運行的規律並融入生活中。
▲1651年至2150年夏至時刻變化圖(圖片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如同古人的觀察,北半球的夏至是一年中正午時太陽仰角最高、白晝最長和夜晚最短的日子。以臺北為例,夏至白晝長達13時42分,比冬至時的10時34分足足長了近3小時,在北回歸線通過的嘉義水上和花蓮玉里等地,夏至正午還會出現「立竿不見影」奇觀!而北半球「永晝」的範圍也在夏至這天達到最大,北緯66.5度以北的地區都將渡過「白晝之夜」,在北緯48.5度以北,如倫敦、巴黎、溫哥華等地,即使太陽西落,整夜也都可以看到黃昏時才該出現的「暮光」。
至於夏至的時刻則在規律中有著複雜的變化。由於太陽每隔大約365.2416日會通過夏至點,比平年的365天略多一些,因此夏至時刻每年都會延後約6小時,但閏年時因為多出2月29日,所以反而會比前一年提早約18小時,今年2024年即為閏年,再加上其他複雜的曆法修正規則,使今年出現了兩百多年來的最早夏至。此外「歲差」這種週期約2萬6,000年的地球自轉軸指向旋轉效應,則使夏至點長期逐年西移,夏至時刻也越來越早。更多相關資訊請參閱天文館「天象預報」網頁。
▲首頁圖(圖片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一般常認為「至」是「到達」,而將夏至解讀為夏天到來,但事實上「至」為「極點」,夏至指的是夏季正午的太陽達到最高點;不約而同,英文中的「至」solstice,其實是源自拉丁語的「太陽」sol與「停止」sistere兩個字的組合,同樣是指太陽行至極點,之後將逐漸返回,可見東西方都在數千年前就發現了天體運行的規律並融入生活中。
▲1651年至2150年夏至時刻變化圖(圖片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如同古人的觀察,北半球的夏至是一年中正午時太陽仰角最高、白晝最長和夜晚最短的日子。以臺北為例,夏至白晝長達13時42分,比冬至時的10時34分足足長了近3小時,在北回歸線通過的嘉義水上和花蓮玉里等地,夏至正午還會出現「立竿不見影」奇觀!而北半球「永晝」的範圍也在夏至這天達到最大,北緯66.5度以北的地區都將渡過「白晝之夜」,在北緯48.5度以北,如倫敦、巴黎、溫哥華等地,即使太陽西落,整夜也都可以看到黃昏時才該出現的「暮光」。
至於夏至的時刻則在規律中有著複雜的變化。由於太陽每隔大約365.2416日會通過夏至點,比平年的365天略多一些,因此夏至時刻每年都會延後約6小時,但閏年時因為多出2月29日,所以反而會比前一年提早約18小時,今年2024年即為閏年,再加上其他複雜的曆法修正規則,使今年出現了兩百多年來的最早夏至。此外「歲差」這種週期約2萬6,000年的地球自轉軸指向旋轉效應,則使夏至點長期逐年西移,夏至時刻也越來越早。更多相關資訊請參閱天文館「天象預報」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