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5月第592期—台灣曾經出現天竺式樣建築 獅子林商業大樓的前身 東本願寺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05-15

1萬


日本時代的東本願寺別院地址是臺北市壽町2丁目5番地,這裡現在是西寧南路36號,也就是著名的地標「獅子林商業大樓」等3棟大樓。
 
其實東本願寺的正式名稱是「淨土真宗大谷派臺北別院」,與「西本願寺」
(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別院」,現在是臺北市文獻館),而所謂東西,並非地理位置,指的是兩者在渡台前日本「內地」的本源。
 
據唯一 印度風天竺樣式 
東本願寺是當時極為少見的印度神廟式建築,日人稱「天竺樣式」,這有一段饒富曲折的故事:1895年大谷派隨著日軍登台,先於大稻埕覓得處所傳道,但是過於寒酸,後來又在城內的府前街蓋了座日本式的寺院,後來因為信眾越來越多,乃於1921年獲得本山首肯,正式升格,且正式向總督府提出申請,要蓋一座規模比西本願寺大的寺院,新的本堂於1928年11月24日落成啟用,並舉行遷佛式,一時非常風光,只是不久後,歷經一場無名火,1930年12月14日燒個精光,只好再力圖重建。
 
決定重建時考慮到防火、耐震、防蟻等功能,採時興的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工法。按網路《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的研究:大谷派本願寺台北別院復建工程委由松井角平的松井組負責設計和監造工作,松井組在1923年剛承攬過因關東大地震燒毀的西本願寺築地別院重建工程,新的西本願寺築地別院為中古印度式的寺院,而設計者正是松井角平就讀東京帝國大學時的老師伊東忠太,因此東本願寺台北別院也就移植了伊東忠太的設計概念,外觀亦為印度樣式,本堂內部裝潢則是傳統日式風格。用來儲存及料理食物的庫裡先於1932年興建完成,本堂工程於1934年9月20日動工,隔年7月舉行上棟式,1936年10月31日竣工,11月7日舉行入佛遷座式,本堂部分工程費18萬8,200圓,總工程費27萬5,000圓。
 
祝融後重建 由宗教轉商業用途
伊東忠太(1867年~1954年),是日本著名建築史學家,帝國大學工科大學卒業、工學博士、東京帝國大學教授。伊東一生致力日本傳統建築以及亞洲建築的研究,1901年建成的「臺灣神社」就是他的設計(今已拆除,原址就是現在的「圓山飯店」)。
 
他在思索東亞(東洋)建築史,認為西方石造建築到東方木造建築的傳遞過程中介即是印度文化,進而影響他主張印度風格的寺廟建築,如現仍存在的東京築地本願寺,我在繪製東本願寺時,也參考了這座寺廟的許多元素。
 
再根據林小昇的研究,內部的格局為:由本堂正面樓梯可進入一階,內部裝潢為一般日式佛教寺院風格,上樓梯後的空間為向拜,一旁有樓梯可上尖塔的鐘樓,室內配置有外陣、柵內、內陣、左右餘間、飛椽之間、局之間、御堂番室以及後堂,外陣空間可擺放400張椅子,內陣地板則鋪疊敷,也就是榻榻米。至於地階為寺院的行政事務空間,地階設有車寄,汽車可直接駛入大門口,地階室內配置有廣間、事務室、大會議室、小會議室、貴賓室、貴賓食堂、和室2間、和室食堂、配膳室、納骨室、控室、物置和便所。
 
戰後東本願寺由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所占用,然而這地處台北黃金地段,警總搬後,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於1967年售予民間,新的地主拆除原本的東本願寺,一共蓋了3棟商業大樓,包括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來來百貨公司和六福大樓等。
▲​​​​​​西門町「獅子林商業大樓」的前身為東本願寺。(攝影/魚夫)


文.圖.攝影/魚夫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