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6月第593期—崇尚自然 照起工做 古早味米粉湯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06-19

3035

古早味是一種態度,它崇尚自然。例如熬湯,傳統的高湯一定得老老實實用禽畜的肉、骨或水鮮熬製,不胡亂添加人工調味料,誠如西諺所云:欲煮出好湯,鍋子必須先微笑。湯要美,先得餵鍋子美味。
 
現在有很多掌勺的人拜了味精做師傅,以為有了味精就會燒菜,任何東西都加味精。中華料理多依賴味精,尤其小吃攤,好像沒有味精就不會煮湯,魚丸湯、海鮮湯鮮少用魚骨熬製,整包味精就習慣性地倒入鍋中,形成頑固的集體怠惰,很令人洩氣。
 
用心熬煮端上好湯頭
最能具體表現這俗諺的,首推北台灣的「米粉湯」。米粉湯的湯頭之所以美味,乃因熬煮過豬肉和內臟,非常腴美,實不必再作任何調味。我無法忍受米粉湯了無滋味,僅依賴味精掩飾,吃味精米粉湯像遭遇騙子,一口就令人絕望。▲大稻埕米粉湯。(攝影/楊智仁)
 
華陰街巷弄裡的「大稻埕米粉湯」營業已一甲子,除了米粉湯外還賣鹹粥,兩者的湯頭皆十分濃郁甘甜;湯太好喝了,胡椒粉微微提醒了味蕾,去感受那脂香和肉質香,每次我去總是見到食客要求加湯。此攤並非用較方便快速的瓦斯爐來烹製,數十年來都沿用炭火熬煮食物,我不確定如此堅持是否影響米粉湯的品質?那粗米粉在高湯中有一種亮麗的氣質。▲大稻埕米粉湯以炭火熬煮食物,湯頭十分濃郁甘甜。(攝影/楊智仁)
 
更重要的恐怕是同煮在那一大鍋米粉湯裡的豬肉、豬內臟和油豆腐。站在攤後不斷切肉切內臟的老闆顯得極其專注,一絲不苟的樣子。
 
米粉的傳統製法
米篩目製法略同於米粉,只是壓榨的器具相異。片岡巖書中所述大抵是曩昔的做法:米粉的製法是白米洗淨後磨成米漿,盛入布袋榨去水分,脫水後的粿胚作成拳頭大圓塊,放入蒸籠蒸半熟,取出用臼搗均軟後,放入底有數十小孔的鐵筒內,由上面壓縮即成為米粉條;鐵筒的下面有大鍋,落下大鍋內的米粉條煮熟後,撈起披在竹簀,拿到外面曬乾即成。當時製造米粉本身並無利潤,每公斤的米粉價與米價相同,可副產物如米糠、洗米汁、米粉汁可做養豬飼料,間接利潤不少。米篩目使用很多細孔的亞鉛板,壓出約4、5公分長的米粉條,煮熟後即可食用。泡甜湯做夏天的清涼食品;另有甘藷粉做材料製成的粉粿。
 

本文摘自觀光傳播局出版的《味道臺北舊城區》一書。深耕、研究美食十餘年的作者焦桐,親自走訪艋舺、大稻埕、大龍峒等地,耗時近半年,品嘗百家飲食,最後嚴選167間店,帶領旅人一同探索台北老味道。

《味道臺北舊城區》
焦桐著/定價新台幣250元/請至全台各大書店購買


文/焦桐
攝影/楊智仁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