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7月第594期—[公民總主筆]舌尖上的記憶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07-22

2603

今年端午節連續假期4天,沒有吃粽子。我們家3 口都沒有很愛吃粽子,也沒有南粽好吃還是北粽好吃的爭論。我記得媽媽在小時候讓我們洗粽葉學綁粽子。爸爸以前在的時候,很愛吃鹼粽冰涼蘸糖,會準備綠豆糕,然後會講究的塗雄黃,插菖蒲艾草,電視一天開著划龍舟加油嘿嘿嘿聲!現在就是放假,什麼過節儀式都沒有了。
 
以食物建立家庭味覺的聯繫 
媽媽年紀大早已多年不包粽子了,我是從來不會包粽子,食物連結的過節記憶,只能用吞口水來思索舌尖上的美味。我遺失了端午節的家庭食物味覺,卻也驚覺我和女兒Gina的空白,這是一種家庭味覺聯繫的斷裂。
 
當Gina說學校餐食太油不好吃,她想帶便當時,考驗著做媽的能耐,我允諾幫她帶便當。程金蘭親手為女兒Gina做的媽媽味便當。▲程金蘭親手為女兒Gina做的媽媽味便當。(圖/程金蘭提供)

思考Gina18歲成年之後的獨立或離家唸書,親子間應該建立一種舌尖的、特有的味覺密碼。意念啟動後便開始行動,就用每天的便當聯繫母女糾結吵鬧的日常,開始重做廚娘,跑超市採買、動腦筋配菜料理洗手做羹湯。
 
「給我吃一口」的故事
Gina小學四年級隔壁座位的男生,每天都有熱騰騰的便當,他媽媽每天中午準時送飯到校,有一次白醬義大利麵的香氣誘人,她竟然開口跟那同學要:「可以給我吃一口嗎?」男同學給她吃了一口,Gina回家後說那一口白醬多美味、多好吃,我至今慚愧的記憶著那畫面─「給我吃一口」的故事。但是其實Gina後來從未喜歡過白醬義大利麵,她吃清炒也吃青醬,但是幾乎不吃白醬義大利麵。
 
那個男同學的媽媽細心照顧她的兩個小孩,一個就是Gina的同學,另一個是他的姊姊。後來偶爾在路上看到媽媽和男孩會勾著手走路,接送去英語補習班上課,男同學的成績很好都是前3名,記得曾經在路上聊天談起他姊姊念北一女,兒子將來會念敦化國中(明星國中),高中想必目標是建國中學。我一直道謝那一口白醬,並且感佩她風雨無阻送便當給小孩吃熱飯的毅力。
 
媽媽的便當 洗手做羹湯 
食物是味覺,但通常是更深層的情感記憶。Gina從小寫作文只要寫到食物,她都會寫小時候和奶奶一起做蔥油餅的記憶,切蔥花,調麵粉和麵,下油香煎,如何等待面皮變化並翻面,然後起鍋。又酥又軟的好吃滋味,吃進去的不僅是手作的樂趣,還有從小幫她把屎把尿、帶她上下幼稚園的奶奶疼愛她的情感。
 
我們家3 口人外食是定律, 我在Gina的記憶裡是不會煮飯的,多年前在外租屋,大約是Gina五年級時,我煮蛤蜊湯麵,門一打開,Gina說:「哇!好香,妳會煮飯啊?」什麼是媽媽的味道?我在聯繫母女情感的食物記憶缺席很久。斷斷續續在租屋期間煮食,印象中有煮過簡單的大鍋雜菜媽媽麵。
 
Gina高中生涯倒數計時,應該僅剩9.5個月,扣除寒暑假3個月,僅有半年的帶飯時日,我答應要幫她準備便當,每週嘗試不同主菜,紅燒排骨、紅燒牛肉和咖哩雞,學習到超市買菜,煮飯並且靠電鍋簡單煮食,讓奶奶蔥油餅的記憶之外,拼貼一些媽媽胡亂實驗的味道,雖然不是很讚,但是「怪怪的」也是一種生澀的照顧女兒營養的心意和努力。

程金蘭
程金蘭。
資深媒體人,前《中時晚報》記者,主跑市政、政治,曾任中國時報市政中心主任,目前擔任FM93.1台北廣播電台《公民總主筆》每週四主持人,邀請全體公民從教育議題激發多元思考觀點。
 
 
文. 圖╱ 程金蘭提供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