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9月第596期—賣鞋最專業 服務最貼心 沅陵專賣皮鞋一條街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09-14

6930

時光緩緩流淌

繁華喧囂雖散去,但城內豐厚底蘊正悄然升起

佇立於昔日台北城最繁華區段的沅陵街和城中市場,因附近政府機關、公司行號林立,人潮聚集,商業活動興盛,服飾、百貨、餐飲等店聚集;今日,繁華、人潮雖消退,但沉澱積累的深厚人文卻持續發散、引人流連……

台北畫刊106年9月第596期—賣鞋最專業 服務最貼心 沅陵專賣皮鞋一條街
1931年沅陵街街景。(圖/台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站在重慶南路、沅陵街口,有兩座醒目的裝置藝術—光亮的男士皮鞋與色彩鮮豔的高跟鞋,吸引人走入鋪設平整並鑲嵌著腳印與鞋印銅版磚的人行徒步區,這短短12百公尺的街道,就是著名的沅陵皮鞋街。當年,「買鞋就要到沅陵街」的盛況,對老台北人來說仍記憶猶新。

 

說起沅陵街最繁榮熱鬧的黃金時代,沅陵鞋坊老闆娘黃麗蘭笑著回憶說,她還記得30年前台灣經濟起飛,消費暢旺,過年時人潮總是將店裡擠得滿滿的,外場的客人需要一雙鞋,還得請客人一個個傳話進櫃台,由櫃台人員找好鞋,再透過客人接手高舉、一路傳到外場,生意好到連吃飯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台北畫刊106年9月第596期—賣鞋最專業 服務最貼心 沅陵專賣皮鞋一條街

 

城內走一回 從頭到腳行頭齊備

雖然現在沅陵街以鞋街聞名,但早期也是各種攤商、店家林立,後來隨著商圈發展與商業型態改變,195060年代衡陽路、博愛路布莊興起,周邊也慢慢形成服飾、百貨市集。沅陵商店街促進會理事長張渭隆說,這一區塊長久以來是台灣政經、文化發展中心,人潮多,周邊的商業也相當繁盛,當時台北人要買東西都會到這裡,來附近買布、訂作服飾後,自然有買鞋的需求,鞋店也就漸漸聚集,越開越多。台北畫刊106年9月第596期—賣鞋最專業 服務最貼心 沅陵專賣皮鞋一條街
▲沅陵街鞋款樣式多,全家大小可一次購足所需。(攝影/梁忠賢)

 

1965年開業、堪稱沅陵街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鞋店—華兒美女鞋專賣店老闆廖肇三回憶,一開始他在衡陽路幫人賣鞋,累積了一定的專業能力,同時嗅到鞋業商機後,便選擇在沅陵街開業。他說當時街道兩邊的騎樓聚集許多賣布鞋、功夫鞋的攤販,隨著經濟發展,價格公道、款式多樣齊全的皮鞋店一家家開,全盛時期整條街有三分之二都是鞋店,還有老師傅可幫顧客解決鞋子的各式疑難雜症,沅陵皮鞋街之名不脛而走。

 

因地處台北行政核心,來沅陵街逛街買鞋的多是公務人員、上班族。在地經營鞋店30多年的黃麗蘭形容:當年許多官夫人到博愛路的布莊訂作旗袍、買華服,就會順道繞來沅陵街買雙鞋。台北畫刊106年9月第596期—賣鞋最專業 服務最貼心 沅陵專賣皮鞋一條街
▲沅陵街女鞋價格實惠,適合上班族選購。(攝影/梁忠賢)

 

不畏商業型態改變 以優質服務取勝

隨著台北商業重心慢慢東移,加上越來越多的百貨公司、大賣場興起,消費型態改變,使沅陵街也受到影響與衝擊,人潮不再洶湧。但是經常來沅陵街逛街買鞋的周小姐卻認為,服務好又有歷史的老店總是讓人多一份安心,如果有需要買鞋,還是習慣來這裡逛逛。也有人帶著孩子來買鞋,對著老闆娘說:「阿姨,妳一點都沒變,跟我小時候看到的一樣;還是來這裡買鞋最親切、舒服,就像回家一樣。」台北畫刊106年9月第596期—賣鞋最專業 服務最貼心 沅陵專賣皮鞋一條街
▲許多老台北人習慣到沅陵街購鞋,甚至帶著兒孫前來挑選。(攝影/梁忠賢)

 

 

目前沅陵街經營超過30年以上的老鞋店雖屈指可數,但每一家也隨著時代精進,力朝精緻化發展,走出自我的特色。黃麗蘭認為,以前一雙鞋可走遍天下,但現在鞋款類型百樣,協助顧客找到一雙真正合腳的鞋,是服務端最重要的課題,現場試穿最能直接感受鞋子的舒適度與好壞,這也是實體店面無法被網路購物取代的優勢。台北畫刊106年9月第596期—賣鞋最專業 服務最貼心 沅陵專賣皮鞋一條街

 

賓士皮鞋老闆陳威良表示,既然名為皮鞋街,款式要多才有競爭力,尤其許多熟客從年輕時買自己穿的鞋,到現在幫孫子買鞋,絕對要讓老顧客買得開心。而且他對於自家嚴選Made in Taiwan的鞋子品質掛保證,更為顧客盡力備齊各式鞋款,一次滿足所需。

 

結合相關產業 活絡商圈活動

為活絡商店街的發展,沅陵商店街每年會以封街拍賣的形式吸引人潮,並搭配特殊節日舉辦活動,如已連續舉辦12年的「台灣好鞋好襪嘉年華」,就是結合彰化社頭的織襪公會,行銷穿好鞋、穿好襪之餘,也致力推廣國產品。此外,陳威良提出,這幾年來台北市政府極力發展城中商圈,整合幾條特色街道形成大商城,若再連結北門商圈、西門町的人潮,沅陵商店街人氣回歸指日可待。台北畫刊106年9月第596期—賣鞋最專業 服務最貼心 沅陵專賣皮鞋一條街

▲鑲嵌在地上的鞋印銅版磚,呈現沅陵街的在地特色。(攝影/梁忠賢)

 

文/王瑞芬 
攝影/梁忠賢
圖╱台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