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登入
    收藏
    • :::
    • 網站導覽
    • 登入
      • 我的收藏
      • 全文檢索
      • Language

      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不復存在的中山舊橋 台北明治橋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10-20

      6616


      到現在,許多幼時住在圓山附近的老台北人還有印象:在優雅的中山橋下嬉戲,玩得一身淋漓大汗,再到一旁的「再春游泳池」躍入池中戲水,乃頗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情境,施施然而自得其樂。

       

      原是風景優雅的交通要道

      日治時代的明治橋影像在附近的「台北故事館」有常設展出。台北故事館是一棟英國都鐸式建築,原稱「圓山別

      莊」,係茶商陳朝駿(18861923)所有,擇圓山東側緩坡,即基隆河南岸可北眺望劍潭的處所,委請當時總督府官房營繕課的建築巨擘近藤十郎設計,1913年開始規畫,1914年落成,同時也營造英式花園與涼亭,且緊臨優雅的明治橋畔,如若乘桴遊河,則風景如畫,令人神往。

       

      戰後1946年,敕使街道改名為中山北路,明治橋更名為中山橋。為總統府通往士林官邸的必經通道。原來的位置在如今已橋梁盤結交錯的天空之下,位於新生高架橋、中山高速公路高架橋下,和現有的中山鐵橋平行,跨越基隆河,也是連接南岸的圓山與北岸的劍潭山,南為中山南路3段,北側就進入中山北路4段了。

       

      二代目明治橋 直通臺灣神宮

      台北圓山飯店現址本係日治時期的「臺灣神宮」,這是一座建於1901年的神社,主要祭祀1895年率軍進入台灣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日人且將北白川宮神格化,這座神社遂有「臺灣總鎮守」之稱,1944年升格為臺灣神宮。

       

      當時總督府為連結市區至神社的敕使街道,乃於1901年在基隆河面搭建一座鐵製桁架橋,委由土木技師十川嘉太郎設計,其橋面為木造,中間可通行車輛,人車分離,兩旁設有人行步道,欄杆有優美的扇形鏤空雕花裝飾,1912年為加強結構,再將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這條橋由於造型展現鋼構之美,於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透過民眾投票方式所舉辦的「台灣八景十二勝」中的「二別格」裡雀屏中選。

       

      後來因為發生日本關東大地震,總督府方面決議拆除原來的鐵橋,改建鋼筋混凝土的拱橋,規畫全長120公尺,中間車道10公尺,兩側人行道3.5公尺,總計17公尺的橋面寬度,以花崗石砌成美麗的欄杆,兩邊各有一對青銅燈柱。1930125日開工,1933320日完工,二代目(第二代)明治橋更是令人驚豔,在強化通往臺灣神宮的入口意象上加分許多。

       

      被遺忘的典雅橋梁

      戰後,二代目明治橋於1970年代被認定為即將拆除的日治象徵型建築,隨著台北市區通往士林、北投、大直、內湖交通流量日益擴增,乃於1968年將花崗石欄杆和燈柱拆除,拓寬橋面至23公尺,後來另架鐵橋作為替代,且又有中山高橋橫亙,新生高架橋凌空而來,山水美景全遭遮蔽,昔日盛景不在,明治橋也就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優雅身段。

       

      逐步走入歷史的明治橋,2013212日時任市議員的簡余晏曾在她的部落格裡記載:2002年2月,市長馬英九宣布,「在水利影響及文化景觀雙重考量下,中山橋將登錄為歷史建物,並在今年防汛期後遷建,易地重現其風華。」2002年12月20日,拆橋遷建工程開工,但遷建處仍未定,舊橋拆除後切為435塊,堆在再春游泳池原址至今。
      ▲被拆解成435塊的明治橋至今仍堆在再春游泳池原址(全景照)。(攝影/魚夫)

       

      台北市馬英九團隊曾於2000年4月22日時強調為了妥善保護臺北市中山舊橋拆解構件,並美化周邊景觀,讓全世界來參與花博盛會的貴賓留下良好城市印象,市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特別對中山舊橋暫置的原再春游泳池及旁邊空地進行綠美化工程,未來覓得適合地點,仍將本著保護歷史建物初衷重組中山舊橋。

       

      20019月,納莉颱風過境北台灣,造成大台北地區嚴重水災,檢討聲中,中山橋(明治橋)竟也成罪魁禍首之一,20021220日,拆橋遷建工程開工,但遷建處仍未定,舊橋拆除後切為435塊,堆在再春游泳池原址,悠悠歲月到了今天,雖然我把她的風華畫了回來,但台北人似乎也淡忘台北市曾經有過這麼一座典雅的橋梁了。

       

       

      文.繪圖.攝影/魚夫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