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美軍帶來休閒娛樂與商機 晴光商圈 昔日的舶來品購物天堂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11-16

9078

傍晚時分,從中山北路3段「晴光市場」招牌入口處往裡走,窄窄的巷道兩旁錯落著幾間販賣各式商品的小店,不知是否未到「開市」的熱鬧時段,人潮並不多。直到步行至雙城美食街附近,夜市的燈光、琳琅滿目的小吃和湧現的人潮,才顯現出庶民蓬勃的生活景象。

 

細數「晴光市場」舊時光

不過,可別以為「晴光市場」只是個平凡無奇的市場,這裡曾是台北、甚至台灣歷史最悠久的舶來品集散地,以前若要買世界各地的名牌貨物就要來這裡「撈貨」,舉凡進口牛仔褲、華盛頓蘋果、歐美品牌化妝品、香水……等「高檔貨」,都令人趨之若鶩。即使榮景不再,依然可從存留的委託行、珠寶、藝品店以及「晴光舶來品中心」,探尋出此處曾經作為舶來品購物天堂的痕跡。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美軍帶來休閒娛樂與商機 晴光商圈 昔日的舶來品購物天堂
▲晴光市場內現在仍有藝品、珠寶、服飾等老店屹立不搖。(攝影/黃品皓)

 

台北市晴光商圈雙城徒步街商業促進會理事長葉寶春,從小在晴光商圈成長, 親身感受這裡的生活情境,並積極投入社區歷史文化探索及商業促進,累積不少心得。「晴光市場全盛時期有200多個攤位,有賣進口食品、舶來品店、小吃、服飾…… 等等, 目前已少了一大半。」葉寶春憶起晴光的社區發展及變化時說道。

 

晴光市場在日本時代為菜市場,1950年代美軍駐台協防期間,美軍顧問團就位於附近,有部分的軍用物資或福利品便流入市場,因此區域也曾是來自駐越、菲、日、韓等美軍的休假娛樂處所,酒吧、俱樂部林立,充滿異國風情,帶動舶來品生意的發展;美軍撤台後、台灣開放觀光及進口貿易之前,此處仍是重要的舶來品交易中心。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美軍帶來休閒娛樂與商機 晴光商圈 昔日的舶來品購物天堂
▲圖為1970年代左右,位於雙城街17號巷口的市場景象。(圖/楊惠萍提供)

 

有趣的是,由於當時民眾不太懂得匯率換算,所以直接將日幣數值改成台幣來賣,但早期舶來品奇貨可居,民眾也多不計較。如今,仍有許多民眾維持到委託行買東西的習慣, 華蓉精品服飾的陳小姐說:「我們這邊很多都是上了年紀的客人,780歲的都有。」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美軍帶來休閒娛樂與商機 晴光商圈 昔日的舶來品購物天堂
▲進口食品過去難得一見,晴光市場是大宗供貨的集散地之一。(攝影/黃品皓)

 

知名地標、老店屹立不搖

晴光商圈的範圍大約在中山北路、林森北路、民族東路及民權東路一帶。區域內有多處歷史悠久的地標及經典店家,至今屹立不搖。例如曾任台灣省議會議長黃朝琴的舊居「蘭園」改建的國賓飯店;台籍詩人和實業家黃純青的舊宅「晴園」轉化為日本大使館;歷史建築改為複合藝文空間的「綠舍食光」;外籍移工或華僑聚會中心的聖多福教堂;經典國產品牌大同公司及大同大學;另外,還有因應移工文化衍生出的換幣銀行及商店賣場,及以外國遊客為銷售對象的各式服裝訂作、珊瑚、具東方色彩的藝品店、餐廳等。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美軍帶來休閒娛樂與商機 晴光商圈 昔日的舶來品購物天堂
▲「綠舍食光」經整修後,現在成為美麗的藝文空間。(攝影/黃品皓)

 

而坐落於中山北路上、已有近70年歷史的「福利麵包店」,早期為美軍顧問團的主要供應商,至今仍是人氣夯店。「德祥藝品行」則是30年老店,店家第2代謝小姐表示,許多外國遊客都喜歡帶些陶瓷花瓶、書畫等具有東方文化味道的商品,她們也會幫忙郵寄到國外。

 

新能量注入 再造商圈好時光

雖然晴光商圈仍保有舊時的老店和歷史建物,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已不再如往昔風光。不過,仍有許多像葉寶春這樣對社區有認同感的人希望讓晴光「回春」,尤其許多年輕生力軍的加入,讓商圈顯得朝氣蓬勃。

 

任職於「Escapeholics密室逃脫」的馬偉軒,因為公司位在晴光商圈裡,發現此處外籍人士及外地人很多,卻又和諧交融,像紐約大熔爐的氛圍讓他喜愛上這裡,並產生認同感,因此特別以年輕人的觀點結合商圈特色,以實境解謎的遊戲方式設計關卡,參與者只要隨身攜帶手機、平板並使用網路,就能以有趣輕鬆的方式了解這裡;晴光市場內的「奇實花藝」,開店4年多以來,在「手作」文創上也已做出口碑,創立者蔡沛婕希望以有溫度的手作創意及美學,帶動老商圈的新發展;在雙城美食街新開幕不久的「涼手作」,年輕店長阿涼以清新養生的「手路」調製出一杯杯風格獨特的飲品,為老市場注入新活力;令人感動的是,區內中山國小學生也把社區當作大教室,特別做了田野調查並提出社區改造計畫,從小就學習關心社區事務及認識晴光的風華歲月。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美軍帶來休閒娛樂與商機 晴光商圈 昔日的舶來品購物天堂
▲有在地居民及年輕生力軍的相互合作,晴光商圈更顯朝氣與活力。(左為馬偉軒,右為葉寶春)(攝影/黃品皓)

 

在面臨新舊文化交替與融合的景況時,所幸有這麼一群人努力讓「晴光」的招牌維持不墜,越擦越「晴光」,再造好時光!

 

文/許麗芩 
攝影/黃品皓
圖/楊惠萍提供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