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7年3月第602期—[公民總主筆]用動畫守護台灣的孩子們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19

2738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哪些台灣本土動畫陪伴你度過?答案:零。幾十年過去,我們的下一代呢?答案:還是零。孩子們依舊在看著美、日、韓國的動畫卡通中長大。

 

一個兒時記憶充滿外來動畫文化的土壤養分,你還能期望他們在十幾、二十年後,會認識、關愛台灣這塊土地嗎﹖

 

以動畫記錄台灣生態故事

楊仁賢導演一頭髮,人高馬大, 戴著黑框眼鏡,說話溫和低調,但談起動畫卡通,心中的小男孩就跳出來激動地說:「台灣小朋友竟然沒有自己本土的卡通可看!」

 

他導演拍攝製作的《桃蛙源記》動畫片,2014年上映,票房紀錄僅次於1997年王小棣拍攝的《魔法阿媽》。接著《桃蛙源記》在20165月進軍中國大陸,更名為《青蛙總動員》,創造1,000萬人民幣(約4,500萬台幣)票房,深受海峽兩岸家庭親子喜愛,也獲選為海峽兩岸最受歡迎的動畫片。台北畫刊107年3月第602期—[公民總主筆]用動畫守護台灣的孩子們
▲《桃蛙源記》是 近年受兩岸矚目的台灣自製動畫片。(圖╱程金蘭提供)

 

《桃蛙源記》是描述小蛙志氣大,勇敢抗敵的故事,其背後是在探討台灣本土物種的生態危機。活潑好動的小黑蒙青蛙,在媽媽呵護下快樂長大,後來遭遇又胖又大的牛蛙侵襲家園,以及人類挖土機開挖、黑煙工廠的污染破壞,迫使黑蒙家族離開家園,另外找尋桃花源。

 

為了拍攝製作《桃蛙源記》,楊仁賢親自養蛙且耗時6年,堅持用動畫科技記錄台灣的土地和動植物, 510歲的兒童認識台灣環境,進而愛護自己的家園。

 

楊仁賢因養蛙之故,被稱為「蛙導」,但他拍這部動畫時也曾經忐忑不安,因為這隻青蛙在現實生活中是泥濘的醜醜蛙,並非Q版的可愛造型蛙,因此擔心會不討喜而沒人要進電影院捧場。但是拍攝《看見台灣》的齊柏林導演告訴楊仁賢:「這蛙兒會自己找出路。」事實證明,開演的第一週僅全台院線12廳就賣座128萬元,後來雖只剩 3廳繼續播映了2.5個月,仍創造出不錯的口碑。楊仁賢至今仍十分感念齊柏林,似乎冥冥中這隻青蛙真的被齊導祝福,甚至進軍中國大陸,除2016年在4檔中國大陸動畫片同時上映的夾殺下創造票房佳績外,更在愛奇藝、騰訊和小米等網路平台上播出。

 

更神奇的是,201711月突然出 現一款風靡中國大陸的「旅行青蛙」日本手機遊戲,連台灣也有許 多人開始在臉書上分享自己的蛙兒吃飯、念書或出外不知去向而貼出 尋蛙啟事等,這款「旅行青蛙」來去自如地遊走,竟也撫慰了許多大朋友的心。這股熱潮也促使《桃蛙源記》於今年113日重回大螢幕,上映了6,000場次。這蛙兒真的如齊柏林所預言:「找到火紅的路啊!」

 

萌蛙熱潮 重啟文創軟實力

萌青蛙的旅行遊戲,意外讓楊仁賢的《桃蛙源記》跟著熱賣熱銷,但他仍感慨台灣曾經是動畫代工王國,如今卻未能跟上時代。台灣兩兆雙星挑戰2008計畫,曾想在數位內容產業政策上振興動畫卡通產業,卻未見成效。

 

反觀韓國在2009年成立文化產業振興院,政府全面投入經費扶植,9年來,電視電影、流行文化及劇場 產業蓬勃發展。台灣文化部去年成立「文化內容策進會」(簡稱「文策會」),希望能在國家的軟實力上急起直追。

 

「旅行青蛙」是日本官方和遊戲公司合作推出,原為了促進年輕夫妻生育的親民政策,卻意外爆紅海內外。這種「你心裡有蛙,蛙心裡有你」,但界限分明,互不干擾,沒有情緒勒索的施壓,一種全新的情 感交流,抓住了現代人擁抱虛擬情感的需求。讓日本政府施政細膩的 創意和動畫遊戲產業的蓬勃發展,再一次跨海引爆商機話題,產官合作的跨界整合成功範例,更值得學習借鏡。

 

 

程金蘭
台北畫刊107年3月第602期—[公民總主筆]用動畫守護台灣的孩子們

資深媒體人,前《中時晚報》記者,主跑市政、政治,曾任《中國時報》市政中心主任,目前擔任FM93.1台北廣播電台《公民總主筆》每週四主持人,邀請全體公民從教育議題激發多元思考觀點。

 

文.圖╱程金蘭提供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