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3年6月第557期—臺北是塊尋寶地 獨具一格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1934

臺北是塊尋寶地 獨具一格

台北畫刊557期—臺北是塊尋寶地 獨具一格八歲時從印尼搬到臺灣,眼前的大城市由雅加達變成臺北市,第一眼的印象是「臺北怎麼如此落後」,理應最熱鬧的中山北路卻沒有幾盞霓虹燈,房子低矮,步調緩慢,但卻也親切;經過五十多年來不斷的蛻變,如今的臺北熱情而有活力,許多區域發展出各自特色,充滿生命力。

我一直在臺北生活,初中唸仁愛國中,高中就讀師大附中,活動區域都在市區,當時公車是市區唯一的大眾運輸工具,整輛公車人滿得像擠沙丁魚一樣,車老是傾斜;初中時容易暈車,剛開始我是搭三輪車通勤,往返永和住家與學校間,週六只上半天課,我常和三、四個同學結伴走路回家,沿途四處嬉戲、張望,往往得花上一個半小時才走到家。

上了高中,我常到牯嶺街逛舊書攤挖寶,那裡有太多好書、禁書,對我極具吸引力;考上世新電影系後,活動範圍又有變化,世新位置比較偏僻,午餐時間就往公館移動,那邊餐廳多,價格也不貴,鳳城一份滑蛋牛肉飯25元,倒上辣椒,吃得好過癮,下午沒課就上電影院,買一張票看兩部電影,公館是我最常逗留的地方,回想起來,當時的臺北「比較平均」,不像現在每個區各獨具一格。

高中畢業後,我搬到北投住,這裡有山有水,安靜自在,帶給我很多生活上的小趣味,以前每天早上起床後爬山,後山人煙罕至,眺望整座臺北城,世界彷彿 一人所有,這是臺北市少有的角度;搬到山腳下後,我常到河濱自行車道快走,又是另一番景致。

對多數人而言,臺北市景不大好看,例如交互錯落的鐵皮屋頂一直為人詬病,但深入其中會發現,近十年來,臺北城的不同角落,已經發展出各自特色,例如忠孝東路有許多精緻、多樣化的小店進駐,豐富了東區的景致;在美國想買些雜貨,店家分散得非常遠,在臺北要買任何東西,都能在短距離間就買到,「讓人相當有安全感。」

其中,大直地區的質感變化較大,當地每個小細節都設想周到,穿越房子之間的公共空間處理微妙,明顯感受到用心良苦。夜晚經過大直,我總會多看幾眼,入夜燈火,不只是啟動單棟建築的照明設備,每棟建築之間的關係也納入設計考量,令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活力,而這不斷變動的臺北城也是我靈感的來 源。

台北畫刊557期—臺北是塊尋寶地 獨具一格▲王俠軍高中畢業後搬至北投,那裡有山有水,安靜自在,為他的生活帶來許多樂趣。
(王能佑攝)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