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3年09月第560期—臺北環保大躍進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2437

臺北環保大躍進
臺北市長郝龍斌在擔任環保署長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環保不要只是心動,而是要行動!」

這句話,臺北市民聽進去了。

曾經有位在臺北生活的外國朋友在國際媒體投書,說他對臺北實施的資源回收措施印象深刻; 因為房東幾乎是一項項仔細地教會他該如何分類、如何回收處理,原本應該是繁瑣而讓人不便的規範,卻讓他感受到,在臺北生活,「你必須對自己使用、消費過的物品負責。」

環保意識提升 垃圾分類隨手做
每天晚上在臺北的大街小巷, 都可以看到許多人,手中提著大包小袋,分別裝著垃圾、回收物、廚餘,有秩序地站在路 邊等候垃圾車;這樣的畫面活生生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里仁為美」,也是臺北日常生活中最動人的一道風景。

臺北市民傑出的公民意識,決定了城市的高度,讓我們的城市 變得偉大;歸功於垃圾費隨袋徵 收與資源回收制度的落實,臺北市 的垃圾總量已降低到實施前的35% 左右。臺北人真正從環保意識,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對地球負責。

臺北的傑出表現,除了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為全亞洲排名第二的環保城市,超過東京、首爾、香港;更帶動中國大陸各主要城市環保制度創新,例如上海從2012年開始,宣布學習臺北推動垃圾分類專案,希望2015年 全面實施;南京、深圳、廣州也 各自推動垃圾分類、處理相關措施。甚至香港政府2012年實施垃圾袋收費政策,也是以臺北成功實施並落實垃圾減量作為案例,希望有效執行。

活化淡水河 重返水岸樂悠遊
臺北的環保成就並不止於垃圾處理,而是陸海空全面推進。

嚴重污染的淡水河,透過嚴格取締非法汙染源,增設礫間接觸曝氣氧化工法設施,完成近八十萬戶污水接管工作,以及設置十二座截流站與二座污水處理廠,以提升處理量,達到三十年來最佳水質;流域魚種自民國75年的56種成長至101年的87種;民眾也越來越願意親水,三面懷抱臺北的淡水河終於重新出現生命力。
台北畫刊560期—臺北環保大躍進
▲經過活化的淡水河河濱,已是市民親水的好所在。(王能佑攝)

推動綠色運具 空氣品質大幅提升
同樣地,為降低車輛排氣對城市空氣與溫度的影響,臺北加速推動汽機車減量,以及大眾捷運等綠色運具建設進程。郝龍斌就任市長後,提出一年一條捷運通車的願景,截至目前,臺北捷運平均日運量已突破180萬人次,隨著今年底松山線通車,臺北都會區捷運路網順利成型,將更進一 步降低民眾對汽機車的依賴。

此外,透過捷運串聯的公車路網,則是讓臺北市的綠色運具使用比例超過五成。連帶地,由於交通熱點與家戶、社區之間第一哩路與最後一哩的運輸需求大增,讓臺北市力推公共自行車系統也找到了生存空間,迅速在兩年內提供超過160站、總使用量突破一千萬人次目標,臺北市的空氣品質因此提升到近三十年來最佳狀況,讓這座城市變得更健康。
台北畫刊560期—臺北環保大躍進
▲與捷運串連的公車路網讓臺北市民穿梭自如,也減低對汽機車的依賴。(王能佑攝)

環保對臺北帶來的改變,早已超越一般人認知的「減法」,在做到垃圾、污染、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量之後,臺北開始利用環保的「加法」,為市民生活帶來新的效益。

由於家戶垃圾減量到每天不到一千公噸,讓臺北各焚化爐的日處理量逐年下降,甚至因為沒有垃圾可燒,必須改為輪流運轉,也因此騰出更多容量,能夠處理臺北市三大掩埋場的可焚燒垃圾,終於讓艱苦的垃圾山清理工程得以加速邁進。

原本高達52公尺的內湖垃圾山被清除後,不但一舉解決垃圾入侵基隆河的問題,近千米綠帶是基隆河貫穿臺北市區唯一沒有水泥堤防牆的區域,水岸景觀更為開闊。

山豬窟垃圾掩埋場也逐步復育為山水綠生態公園,澈底扭轉以往垃圾場髒亂惡臭的負面印象。木柵山區的福德坑也復育完成整片的生態綠地,還利用地形優勢,興闢了臺北市難得一見的滑草場,從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堆,轉型成為人群主動親近的綠色奇蹟。
台北畫刊560期—臺北環保大躍進
▲從前令人聞之色變的山豬窟垃圾掩埋場已復育成山水綠生態公園,充滿悠閒綠意。(郭鳳孝攝)

今年七月登場的第15屆臺北兒童藝術節也利用各式各樣的回收物打造成創意無邊的藝術作品,在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讓孩童發揮想像力,對廢材也能有不一樣的創意思考!這也是環保再落實的具體行動。

環保,從心動到行動,臺北做了最美好的典範!
 

文/方旭 
攝影/王能佑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