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公民總主筆]淘兒唱片、台北,與我的音樂之路(台北畫刊107年5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5-28

6094

淘兒音樂城(Tower Records)進來台灣的1992年,我正好二十歲。這個唱片行不只大大地改變了我這代台灣樂迷的世界,對我個人的衝擊與意義更是無比深遠。

 

淘兒台北 搖滾啟蒙

第一間「淘兒音樂城」是在台北西門町的圓環,第二家是不久後在東區忠孝東路頂好廣場。「東淘」成為這個城市的音樂圖書館。在淘兒前,普通家庭如我根本沒機會接觸到外國音樂雜誌,也沒出過國,所以這裡對我來說簡直是朝向「天堂之梯」,讓我讀到英國音樂雜誌如《NME》、《Q》、《Uncut》等。

▲第一間淘兒音樂位在西門町,是張鐵志的音樂養分來源。(攝影/林俊耀)

 

除了音樂資訊,更重要的當然是CD本身。淘兒巨大而豐富的收藏,讓我們這些搖滾樂迷光是瀏覽與將這些CD拿在手上,就有無比的快感。
 

尤其那正是英美世界新一波另類音樂大爆炸的年代:從九十年代初的grunge (油漬搖滾),到中期的brit-pop (英式搖滾),我們和全世界青年共享了相同的不滿與憂愁。
 

我在淘兒買的不只是他們的CD,而是在別的唱片行不會買到、只在音樂雜誌上看到的單曲CD。我幾乎買下每一張對於我喜歡樂隊的單曲唱片:如R.E.M.OasisPulpRadiohead(我還記得在Radiohead OK Computer專輯時期的一張單曲上面有著左翼思想家喬姆斯基的一段話,讓我大為驚訝)。
 

我甚至在淘兒發生人生第一次中獎:我一向不相信抽獎,或者覺得自己無緣,沒想到某次竟然抽到去香港看Oasis演唱會的來回機票。只可惜我那時尚未出過國,連護照也沒,但這必須在兩天內出發,所以只能放棄。他們改送我其他贈品,包括一件Oasis T-shirt。喔,關於T-shirt,我在淘兒買過許多搖滾T-shirt,印象最深的是R.E.M.Automatic for the People專輯封面。

 

拓展視野 書寫搖滾

淘兒徹徹底底地擴大了我作為樂迷的世界,但還有更重要的。我在96年前後開始偶爾寫音樂文章,一開始是在《新新聞》雜誌上寫了幾篇西洋的如NirvanaPearl JamRadiohead。我的寫法和一般樂評不太一樣,而是寫他們的故事,並把它們放在搖滾文化中來考察。
 

台灣淘兒從1994年開始發行一本音樂雜誌《Pass》,98年左右,當時主編葉雲平看到我的文章後來跟我約稿,並問我有無想寫台灣的音樂。我跟他提了一個人。當時很少人知道他,他之前有一個學生時期的樂團叫「觀子音樂坑」,他的名字叫林生祥。於是我和雲平一起去淡水的瓦窯坑採訪他,聽他聊音樂與社會,聊美濃與客家村莊,還有他背後的《魯迅全集》。很快地,他會組成一個在台灣音樂史上留名的樂隊叫交工,而這個5月,他正要舉辦出道二十週年演唱會。
 

從這裡,我將持續開拓音樂書寫之路,雖然數量很少、很慢。2002年我去紐約念書,在那個城市的淘兒汲取我的養分,並在2004年寫下我的第一本音樂書:《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張鐵志

現任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文化與政治評論作家,作品廣見於台、港、中與國際主要媒體。曾擔任香港文化雜誌《號外》總編輯,《報導者》總主筆、《數位時代》雜誌首席顧問、政策直播節目《政問》主持人兼總編輯。著有《燃燒的年代:獨立文化、青年世代與公共精神》、《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時代的噪音》等書。

 

文/張鐵志 
攝影/林俊耀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